正文 神舟飛船--公元1999年-2008年(1 / 1)

神州係列飛船的成功發射,終於圓了中國人多年的“飛天夢”。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8年幾名宇航員攜手問天,不僅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不斷突破,更是中國航天人的光榮與夢想。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僅僅用了7年時間,航天科技人員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研製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構建了太空飛行的生命保障係統。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這次發射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此後3年裏,“神舟二號”至“神舟四號”三艘無人飛船試驗飛行連續獲得成功。發射、返回、環境控製……一項項關鍵技術陸續突破,飛船技術狀態逐漸接近於載人,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也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乘有一名航天員,在軌運行一天。“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裏程碑。

楊利偉是這艘載人飛船的唯一乘客。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神舟五號”減少了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整個飛行期間飛船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麵,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麵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麵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麵聯合國國旗、人民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射成功,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飛船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千米、遠地點高度347千米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千米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

2008年9月25日,載有3名宇航員的“神舟七號”順利升空。“神舟七號”的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艙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離開密封艙進行太空行走時,宇航員所穿的航天服就必須能供給氧氣,另外,飛船上還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麵的門打開出去。假如沒有氣閘艙,那麼一打開門,空氣就會被放出去。

最終,“神舟七號”攻克了這些難關。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誌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誌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曆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神舟係列飛船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未來,我國的航天發展計劃也將取得更大的進步。

科海拾貝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著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