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惠王不識鞅魏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戰國時魏國國君,魏武侯之子。在位期間,一度攻破秦至櫟陽,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遷都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因此《孟子》一書中又稱他梁惠王。
商鞅作為落魄的貴族後裔,很小就離開了衛國遊宦於魏國,侍奉魏國的丞相公叔痤,擔任魏相的中庶子。正是在這一期間,商鞅的學識得以拓展提高,他的雄才大略得到公叔痤的賞識。公叔痤知道商鞅賢能,就打算把他推薦給魏惠王,以便得以重用。可是,公叔痤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就得了重病,無法上朝。
一天,魏惠王親自來看望公叔痤,問公叔痤:“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痤就想乘此機會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他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公叔痤看出他並不打算重用商鞅。作為國之重臣、國之忠臣,事事以國為重的公叔痤就又向魏惠王提出“不用鞅便殺鞅”的建議。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痤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戰國青銅馬公叔痤又是一位重義之士,覺得此事如果不告訴商鞅就等於對商鞅不仁不義。因此,公叔痤召來商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丞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你。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可是,商鞅卻非常冷靜沉著,他對公叔痤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商鞅真是料事如神,魏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痤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塗了嗎?”可見,魏惠王隻把公叔痤的話當作病入膏肓之人的胡言亂語,不加以理會,在他的眼中商鞅隻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不值得認真對待。因此,商鞅沒有離開魏國,而魏惠王既不重用商鞅,也沒殺商鞅。直到公元前352年,商鞅在秦國已經大顯身手,商鞅率領的秦國大軍直逼魏國舊都安邑的時候,魏惠王才後悔莫及,空歎:“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2.秦孝公求賢若渴
秦人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曆史過程。關於其祖先,有的史學家認為他們最初是從“戎狄”中分化出來的,也有的史學家認為他們最初來源於東方。公元前771年,秦襄公秦襄公(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秦襄公派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因其有功被封為諸侯。而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製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陲。因護送周平王東遷立功,被平王封為諸侯,秦才得以成為一個諸侯國。雖秦國在秦穆公在位時,秦國“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秦穆公成為春秋霸主之一,但因秦地處西部邊陲,長期以來與中原各國的交往較少,經濟文化上落後於中原各諸侯國。
在戰國初期,秦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製度還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所以,秦國在和其他諸侯國(主要是晉和後來的魏)以及戎、狄的鬥爭中,顯得愈來愈弱,最後形成被動挨打的局麵。在與中原各國的外交上,處於弱勢地位,被各國以“夷狄遇之”,不能參加中原各國的盟會。與外部鬥爭失敗的同時,秦國內部的矛盾鬥爭也逐漸加劇。剝削階級中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和勞動人民與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交織在一起,使秦國出現動蕩不安的局麵。這不利於擴大本國力量,更不利於與其他諸侯國抗衡。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之伯,稱霸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