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受重用,離魏入秦(2 / 2)

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姓嬴,名梁渠。是戰國時代秦國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幹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鹹陽,其二是任用商鞅來主持變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走上了曆史舞台,成為秦國的國君。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孝公元年,六強國與秦國並存,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秦國地處西部邊陲的雍州,不參加諸侯會盟,諸侯們把秦國當夷狄一樣對待。年輕有為的秦孝公奮發圖強,文武並重,恩威並舉,決定重振國威,壯大秦國的實力。就在他即位的當年,他一麵“東圍陝城,平戎獂”,斬殺獂王;一麵廣施恩惠,下令求賢。

秦孝公在求賢令中說:“昔日,我們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疆域拓展到黃河邊;在西邊稱霸於戎狄,疆土拓展千裏。周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後世開創了基業,盛大輝煌。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在位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占有的河西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秦孝公征賢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征,收複穆公時原有的疆土,重修穆公時的政令。我緬懷先君的遺誌,心中常常感到悲痛。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

秦孝公在求賢令中回顧了穆公的霸業,厲公、躁公、簡公、出子時的衰退,獻公時重振國威的努力,指出了他為之痛心,表明了秦孝公繼承先祖遺誌、壯大國威的決心,也表明了秦孝公求賢的真誠。求賢令最後部分指出以高官厚祿、封土封侯為回報求賢,不但表明了秦孝公求賢的真誠,也同時表明了秦孝公求賢若渴的心理。總之,秦孝公為像商鞅這樣的人才施展自己的才華敞開了大門。

3.離魏入秦

商鞅來秦國的時候,秦國還很落後。秦國早期公墓出土的殉葬人秦國在春秋時才立國,又偏處西陲,民眾襲用戎狄習俗,“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貴族去世的時候,還要用人殉葬,一人犯罪,誅及三族,中原各國都鄙視秦國,不讓它參加“會盟”。那時,秦國長期內亂,戰備不修,魏國乘虛而入,奪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麵對如此嚴峻的內外形勢,秦孝公商鞅雕塑即位之初就下令“求賢”,公開承認“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的行動與求賢令都表明了秦孝公富國強兵的決心和誠意。因此,隨著求賢令的下達,秦孝公求賢的消息遍傳天下,山東六國的賢哲之士無不知曉,當然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在魏國雖然得到相國公叔痤的賞識,但是魏惠王卻有眼無珠,不重用商鞅。公叔痤死後,無人重視的商鞅在魏國更是不得誌,心情更加鬱悶。因此,才華無處施展的魏國必定不是商鞅的久留之地,秦孝公求賢給他提供絕好的機會。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商鞅聽到秦孝公求賢的消息後,就帶著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資料、文獻,在恩師屍佼的陪同下,離開傷心之地——魏國,奔向希望之鄉——秦國。從此,商鞅的命運開始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