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8月,馮廣民等邀集旅京的奉天省人士三十餘人,用8天時間將全書檢收包裝,於8月7日將三萬六千餘冊枟四庫全書枠和五千餘冊枟古今圖書集成枠全部運回沈陽,暫存於省教育會所屬文廟內,此事在當時被視為東三省文化界的一大喜事,省教育會還特別組建了“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保管委員會”。1926 年 6 月至 9月,省政府撥專款對文溯閣內外建築加以整修。
1927年初,在異地他鄉漂泊了十餘年的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終於完璧歸趙,回歸沈陽故宮文溯閣的懷抱,實現了“書閣合一”的美好夢想。1931年6月,省教育會特意鐫刻一方枟文溯閣枙四庫全書枛運複記枠磚碑,將其鑲嵌於文溯閣外東麵牆壁上,以紀念這一寶藏的回歸。
1935年,日偽統治期間,偽“國立奉天圖書館”以文溯閣多年失修及保護閣內藏書為由,在文溯閣前西南處修建了一座二層樓書庫,其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門窗皆包以鐵皮,庫內放置鋼製組合書架;1937年夏,文溯閣原藏枟四庫全書枠和枟古今圖書集成枠被全部移入新庫房。
1948年6月,民國政府將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運至北京故宮。1949年4月北平解放後,東北人民政府又將枟四庫全書枠運回沈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溯閣及枟四庫全書枠作為國家珍貴文物受到特殊保護。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翌年,因沈陽距離朝鮮戰場較近,政府部門將沈陽故宮內枟四庫全書枠等重要文物運往黑龍江北安保管。1954年朝鮮戰爭停戰後,這批文物複運回沈陽故宮保管。
1965年8月,中蘇外交關係趨於緊張,鑒於當時備戰形勢需要,為確保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的安全,中央及省市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外移暫存。1966年10月,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被撥運甘肅省圖書館收藏,後運至永登縣專庫收藏保管,從此,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與原閣分離,造成國寶與收藏地天各一方的巨大遺憾。
第三節 博物館館藏文物
1948年末,沈陽解放,沈陽故宮回到人民的手中,翌年,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了“故宮陳列所”,並正式對外進行文物征集與公開展覽工作。
1954年,沈陽故宮被國家確定為清代曆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1955年正式定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院。此後,通過政府調撥、自身征集、社會捐獻等多種途徑,沈陽故宮的藏品由解放初期的幾千件,增加到現在的數萬件,而且院藏品當中的清入關前宮廷曆史遺物、清代官窯瓷器、明清書法繪畫、清宮禦用文物、清宮藝術品、清宮服飾、清代武備、清代家具、清宮金銀珠寶等品種均在國內博物館居於上乘水平,豐富而精美的文物藏品為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工作、學術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沈陽故宮成為以宮殿建築和清宮文物收藏著稱的著名博物館。
沈陽故宮博物院現藏文物基本有如下幾個來源:
其一,20世紀50~80年代,由北京故宮調撥和對換的清代宮廷文物、書畫、瓷器、雕刻、玉器、漆器、織繡品、鍾表、家具、陳設、雜項、武備等項,由上海博物館、上海文管會、南京博物院、陝西博物館等文博單位調撥的書畫藝術品和瓷器、銅器、陶器等項;
其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沈陽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特別是60年代初由市政府出資30萬元,由我院文物征集人員到北京、上海等地大批量購入明清繪畫書法藝術品和瓷器品;
其三,20世紀20年代建館以來,從各地征集、考古發掘、私人捐獻而入藏的明清書畫藝術品、清代瓷器、雕刻品、織繡品、金銀珠寶、碑刻和其他古代文物等;
其四,我院文物保管人員對院藏文物、文物資料和其他無賬院藏品的整理、修複,增加了院藏文物的數量。
現在,沈陽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各類文物藏品,基本按照文物的材質與使用屬性進行劃分,共計分為23項,分別為:瓷器、雕刻品、漆器、織繡品、繪畫、書法、金銀珠寶、玻璃器、家具、陳設品、樂器、琺琅器、考古、碑誌、金屬器、雜項、宮廷遺物、武器、現代工藝、革命文物、民俗、錢幣、古建附件等項,其中許多文物珍品都以其獨一無二的珍貴曆史性或精美藝術性,在全國文博界享有盛譽,成為舉世公認的國寶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