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體係,幾千年的奴役專製、獨裁統治固若金湯,幾千年來可以說是風雨如磐,雷打不動。成千上萬次的造反、起義、暴動,無數次內憂外患都不能動搖它磐石般堅實的基礎。按照中國學者葛劍雄的觀點,這個基礎就是統一。客觀去看,一個領導人率領自己的家族,憑著家天下的信仰,吸納一群追隨者,然後管理一個地域廣袤的國家,經營數十年甚至幾百年不倒,這在現代管理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國的帝國時代,王朝更替猶如噴濺的萬花筒一般,接連不斷。比及其他古文明來講,中華文明在國家治理上似乎更加充滿智慧。科學還沒有當家、民主缺乏製度保障的年代,同樣的政治神秘主義,西方講究“君權神授”,中國講究“受命於天”,兩者雖然意思差不多,不過具體操作起來區別就大了。中國的“天”是個虛的概念,就好像“道”一樣,虛無飄渺而又無處不在。
在對王朝更替社會現象的詮釋上,中國的帝王們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該理論發軔於中國先哲的一個稱作陰陽家的流派。他們主張用“五行相勝”來揭示王朝更替,為帝王們所欣然接收。(這套理論至今影響匪淺,蛻變成玄幻小說,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
五行論,簡而言之,就是說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朝代的興替,其實也是天人感應,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行相勝。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像每一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才取代另外一個朝代。
《呂氏春秋》有這樣的記載:最早的黃帝,碰見過一條十餘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而大禹曾經在郊外碰到過青龍,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而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趕上過山上冒出來銀子的好事,故而商屬金,金克木,於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時候,周王曾經看到過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周,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五德就是這麼循環交替,貫徹始終。
在“五行相勝”理論的運用上,再次體現了統治精英們的變通睿智。按五行相勝的本意,隻有擁有正德的勢力才能推翻前朝創立新政權;但是大家全都反著用,先捏掉前朝,然後再給自己配一個合適的“德”,以證明自己是受命於天的合法政權。
比如,周朝是火德,大秦取代周朝,水滅火,秦朝就確定為水德。五色裏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大家都紛紛把衣服染黑。秦王嬴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統性。
中國文明固若金湯的另外一個因素,在於人民的宏大胸襟及其無與倫比的忍耐力。中國元代張養浩的散曲中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中國百姓生活狀況的最好概括:無論那些坐江山的怎樣更來換去,百姓永遠也脫離不了苦難的境地。帝王將相們追捧的“治世”、“盛世”,今天看來,不過是人民安居樂業和平發展的正常時期罷了。中國人把忍作為一種偉大精神來追求,(“忍”字的構造正是“心”字頭上放著一把刀),一方麵是因為無權無勢的無奈,另一方麵是因為統治精英的刻意追求使然。他們在對各種流派的統治主張進行海選後,選中有利於自己統治的儒家理論,進而進行了改造,利用它來宣傳灌輸這種內斂意識。盡管王朝更替與農民起義不無關聯,但是,這種反抗行為更多的表現為極端的被動。按照你們民間故事的說法,叫做“逼上梁山”。古中國曆代王朝末年的境況,正如威廉·戚美爾曼博士在《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導言中所指出的:“一方麵是統治者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麵是被逼上絕路的人民的傷痕累累的心靈。”
以上這些,隻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粗廓認識。曆史統一穩定的一麵,比較容易看出,而其間的治亂交替,才更具有曆史的致命吸引力。然而,真正能解密王朝更迭真相的卻隻有身臨其境的龍的傳人。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尋覓著中國的相關出版物。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這本書的作者。他在出版之前給予了我優先拜讀的機會。這本書為我解讀中國厚重曆史提供了一條便捷途徑,也使我的學術研究獲益匪淺。這本書,作者犧牲了很多研究的理論性,更多的考慮了當下中國讀者休閑閱讀的心理,在統籌理論性和可讀性上,似乎花了很大的功夫。這本書精選了中國曆史上的七大典型王朝,以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為線索,人性化,現場性的筆觸鋪陳了帝國衰敗曆程當中的政界往事。在還原了曆史鮮活生動的同時,每部分結尾都有一節翔實的凝練總結,使讀者在曆史漫遊之後,有一個全景把握。關於12法則,作者在緒論中論述的已經很多,不再贅述。
最後,特別感謝作者的信任,給予這個作序的榮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