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緒言 控製中失控:曆史前進中帝國在惆悵(1)(1 / 3)

《三國演義》的開篇句就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經》裏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學者鄒牧侖也說:“人類曆史上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猶如沒有永遠富貴的家庭一樣。”盛衰循環,王朝覆滅似乎成了過往帝國的“曆史魔咒”。

中國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具體王朝的年限較短。少的隻有數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過三四百年,如漢、唐、宋、明等。這與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相比實在顯得太短。中國文明保持總體連續性的另一麵是頻率較高的周期性振蕩。盡管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生靈塗炭,社會文化、經濟則隨之遭到嚴重破壞,有時甚至於遭到外族的奴役,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曆史在大踏步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講,曆史似乎總在給浮沉帝國開玩笑。

盡管後來人可以在品完一壺濁酒後,瀟灑而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是,對於每一個生活在本朝現實中的人來說,偌大一個帝國的衰亡,決非是一件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事件,尤其對於帝國的經營者來說。

黃炎培先生曾問過毛澤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但都沒能跳出這一周期率。有什麼方法跳出這一周期率?”對此,毛澤東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可惜的是,過往帝王們顯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都缺乏毛澤東的思想高度,他們沒能幸運地找到基業長青的“新路”。相反的是,他們基本上都懷著虔誠之心,不自覺地走向了覆滅之路。

前段熱播電視劇《中國式離婚》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婚姻就像抓在手中的沙,在死死抓緊的過程中走向了解體。這個道理同樣適合王朝曆史,帝國衰敗正是在帝王集團的精心控製下失控,最終走向了崩潰邊緣。有人曾總結:“漢以國強而恒亡,唐以兵盛而主熄;而明,恰恰是以權獨而遭禍!”此為證。

曆史總叫人惦記。傳統理論在談論王朝衰敗的時候,總是習慣以“凝練的語言”簡潔地一言概之。然而,帝國並不都是“崩潰一虧”,數字與表格之外,曆史的精微幽深,很難“作一總結”。於是,筆者選擇了“勤於總結”,用求全的12法則來分析帝國“全線崩潰”的恢宏曆程。

法則1:武裝積弱,帝國在對軍隊的控製中失控

以武奪權,以武控權,軍隊對任何帝國政權來說都是必須的。帝國初年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保持重兵,來鞏固政權。

冗兵冗費是帝國武裝衰敗的一個原因。一般說來,在和平時期沒有必要在軍事上花費太多的人力物力,但由於統一政權能夠獲得的人力物力相當豐富,不少王朝還是保持著龐大的常備軍。如北宋初年僅養兵20萬,至至道時(995~927年)為66萬,增加了兩倍;慶曆年間(1041~1048年)為126萬,又翻了一番;八十年間增加到原來的六倍多。《水滸》中所稱“東京八十萬禁軍”並非完全虛構。

窮兵黷武是武裝衰敗的另一個原因。經典之作《三國演義》充分肯定有道者的正義戰爭,推崇以弱勝強的戰略思想和以奇用兵的戰術原則,但小說旗幟鮮明地反對窮兵黷武,主張有道者遵循客觀規律藏器待時,通過清靜無為施行仁政的方式奪取天下。這種戰爭觀與《老子》兵家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一旦皇帝窮兵黷武,造成的破壞就特別大。像漢武帝遠征大宛,隋煬帝征朝鮮,都曾造成生命財產的極大損失,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