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人的衛生觀念與事業,其成功處在於:
(1)時代實際的需要。
(2)從孫中山到白求恩等先進者的帶頭。
(3)上下結合、中外結合,實現從觀念到行為的逐步轉變。
(4)控製殘害民眾的傳染病。
(5)初步形成中國衛生隊伍和醫療預防機製和相關法令,尤其在抗日戰爭和內戰中發揮作用。
(6)全民族開始普及新衛生觀念,特別是對廣大不識字的民眾的普及。
(7)個人衛生標準在經濟穩定區域內追求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與時俱進。並揚棄幻想的長生不老的“神仙”標準。
(9)形成衛生知識教育網,從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到農村衛生措施。
(10)金錢是在正常環境中可以買來衛生健康的:個人的衛生習慣是得到鼓勵的。
50多年的全民族體驗衛生,也獲得一些經驗教訓,例如:
(1)衛生就是衛生,不論個人的政治傾向、經濟實力、身體狀況,執行了就獲得衛生;一個小區人全執行了,就全區衛生;全族群執行了,就控製住了全族群的衛生。隻需有一個傳染源,全族群就難逃一劫。
(2)族群中僅有很少數人因不講究衛生而致病,就意味著全族群的災難。因而以國家政權名義對不衛生的一些強製法令和措施,是保障全族群的必要及可以接受的條件。
(3)與時俱進的教育,是能否長期保障個人衛生和族群衛生的關鍵,是導致人們在整體社會壓力下時時刻刻明白衛生需要,保持衛生習慣,以及克服反衛生惡習,行之有效的方法。舍此之外,就意味著全族群的素質差。
(4)近代有些個人盲目相信潔癖,但沒有也不可能給族群以模範作用,也更難以保證自己的健康長壽,反倒往往成為周圍的諷嘲對象。
(5)近代有些人盲目弘揚傳統“天然”惡習,例如“不幹不淨,吃了沒病”。自己等於帶頭反衛生,這是中國衛生觀念和工作的最大困難。
(6)衛生觀念的進化是以實踐體驗為普及途徑,並且是不斷與時俱進的。19世紀以前的抽鴉片、隨地吐痰,甚至被宣傳為有益健康;在20世紀就要限製吐痰到痰桶裏。但是顯然還是進步不足,而解決的更好的方法顯然還沒有普及。
(7)預防機製和信息網在民眾中的正循環或負循環,其效果可能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