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曆史沿革及結論(1 / 3)

近來,21世紀的大陸傳媒界為了某種需要,鼓吹中文字要“回歸”繁體字,引起筆者感慨萬千。自從19世紀末,中國學人因為希望加速現代化建設,而提出中文拚音化目標,而創造“切音新字”開始,連帶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所討論的“簡體字”問題,就突然出現兩個中文新詞:“繁體字”、“簡體字”。順延至今,引發出百年來的高頻率的使用和爭論,引發出海峽兩岸對此兩字義的複雜表述,更牽連到數千年來中文字體的判斷、規範與政治表述權。我們僅從語言學角度看,這兩個字義本身很簡單,但卻牽涉與決定著中華文化對過去的認知,對現在的實用,以及對將來的探索。

筆者拜讀現在的高論,也學習百年前學人的討論文章,感覺是自己逐漸模糊起來,因為從前學人所引用的繁體字、簡體字的字義還算清楚,而2l世紀中國人所寫下的字義則實在混亂。於是,筆者嚐試先找到相關字詞的準確語義,再看看到底是些什麼貨色?

先查1997年上海版《漢語大詞典》:

繁體字——是指漢字簡化後被簡化字所代替的原來筆劃較多的漢字。

簡體字——筆劃比原通行字較簡單的字。

再查1985年台灣版《大辭典》,發現與大陸《漢語大詞典》幾乎一致。這種解釋有三點問題:一是互注,沒有其語義本體,讓讀者摸不著頭腦;二是並沒有古代例句。換句話說,就是在古代沒有這兩個詞。但是古代肯定有同義字、別字、俗字、正字等,而且筆畫多少不同,那古代的繁(簡)體字算什麼呢?三是條目中何謂“簡化後”?何謂“通行字”?文中並沒有解釋,例如從篆書到隸書,算不算簡化?俗字算不算通行字?因此,筆者接著再查曆史上相關的字義,包括“俗字”、“正字”、“本字”、“借字”等。這就發現麻煩了。這兩部現代大型工具書對這些詞的本義詮釋差不多,這裏僅引台灣版《大辭典》條目為例就夠清楚了:

俗字——異體字的一種。過去文字學家稱流行於民間的文字為俗字,別於正字而言。區分正和俗的標準,往往隨時代而變遷。……

正字——即本字,別於假借字、俗字而言。……

本字——文字學以正字為本字,以別於假借字、俗字、別字等而言。……

借字——古代字少不夠用,往往假借同音的字來代用,所以又叫同音通假或通假字。……

顯然在這些傳統用的字義中,並沒有絕對的區別界限,在不同的曆史文化時空區域中,在不同的使用這些詞義的人們中,是可以隨便通假的。特別是在清代所形成的訓詁學風中,隨著訓詁學風中,隨著訓詁大家的有限證據,而將這些詞義變來變去。一個字在某一個時代的字義,要麼被捧為雷打不動的經典,要麼則被通假變成變色龍,現代人想怎麼詮釋都可以。連筆畫多少都變成政治上的罪過,我們還需要討論什麼呢?還能夠討論什麼呢?

“繁體字”既然是20世紀才產生的新詞,但字的所指,卻是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結晶。這就讓它承受了難以評估的重任,恐怕連評估的標準也難以一致。首先是承認不承認中華傳統文化有沒有精品與糟粕?其次是承認不承認人類知識的普適價值?承認不承認任何一種民族文字,都會在漫長的歲月中自我進行字體、字義、字形、字音的調整或變換?要知道,被調整掉的,不一定就是糟粕。就像法律判決殺人,並不保證被殺者一定就是糟粕。因此,當我們如果認真討論中文字體的問題時候,就有必要取得討論者間的共識。要不然,雞與鴨的對話隻是添亂而已。更要注意,千萬不要卷進諸如政治訴求、經濟利害、語言陷阱中去。至於討論的平台,則應該以中華文化建設為共同目標,在書齋中、在學術論文中、在網絡中,全是一樣的。哪怕你像魯迅般的投槍、匕首;你像冰心般細心講理;或你像×霸般強製執行;或你像隻講“忠孝仁禮義廉”為中國人生標準,我想那都是可以的,因為是人民允許的,也才會有中華字體、字義、字音、字形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