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困頓的時代(1)(2 / 3)

中曾根是民主黨的青年幹將,他28歲就當選了議員。中曾根一直不喜歡美國人,他對美國的占領十分反感,並且一直批判吉田茂的親美政策,並積極參加了推翻吉田內閣的運動。

中曾根第一次入閣是在1959年,他當時擔任了岸內閣科學技術廳長官,當時他41歲。隨後,他在佐藤內閣擔任運輸相。

在田中角榮和福田赳夫較勁的時候,他放棄參選,支持田中,加速了政局向成立田中內閣的發展,所以中曾根在田中內閣中被任命為通產相。三木內閣他又擔任了幹事長等職務。

田中因為欠了中曾根很大的人情,所以他一直暗中幫助中曾,讓其可以在合適的時間成為黨總裁的最有利的競爭者,而“田中金脈”在此時又一次發生了效力。

1982年11月,得到了田中和鈴木兩大派支持的中曾根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了自民黨總裁,如願成為了日本首相。在政權移交的過程中,黨內又出現了黨總裁和首相不再由一個人兼任的想法,讓中曾根去做他的首相,而讓福田赳夫去做黨總裁。

和鈴木的老好人不同,中曾根對權力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這樣“黨政分離”的想法被中曾根斷然拒絕了,因為他知道如果這樣的事情出現,那麼自己無疑會成為受人擺布的木偶,主導政局的將會是那些黨內元老們。

在田中角榮等人的暗中幫襯下,中曾根把黨首和首相之位繼續集於一身,作為政治交易,他在組閣時竟然啟用了6名田中派議員,特別是官房長官一職,他啟用了深得田中的第一心腹後藤田正晴,而自民黨內中曾根把幹事長一職交給了田中的頗為信任的二階堂進。

這種人事安排立即引起了輿論嘩然,中曾根內閣露骨地向田中派傾斜的政策被新聞界批判為“田中曾根內閣”。

但中曾根卻對外界的冷嘲熱諷毫不在意,他自認為任用之人都是實幹家,啟用這些人是對他們在危機上的管理和行政改革兩個領域的實幹能力的認可。

任命結束後,並不是每個人都抱著皆大歡喜的心情去走馬上任的。因為前幾任內閣留下來的攤子實在是有點太爛了,爛的不能再爛!

中曾根內閣麵臨的課題在內政方麵是以國有鐵路民營化為中心的行政改革,對外政策方麵要解決對美軍提供武器、防衛費突破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製等與強化日美同盟關係相關的課題。中曾根在鈴木內閣擔任行政改革管理廳長官時打出“在不增稅的前提下重建財政”的旗號。當時為了製定行政改革的具體構想,成立了第二次臨時行政調查會,由素有財政武僧之稱的土光敏夫擔任社長,中曾根希望借助他的名氣和威望推進行政改革的計劃。

在千頭萬緒的行政改革中,國鐵分割、民營化和電報、電話、專買兩公社的民營化取得了成功。特別是國鐵,它與健康保險、糧食管理製度並稱為“日本三大虧空”,積累了大量的赤字,是財政致死的“癌細胞”。

工會等工人組織強烈反對分割國鐵和民營化,加上一些議員們支持他們的意見,使得改革舉步維艱,但是後來反對勢力內部分裂成為了維持現狀派和支持民營化派,並且支持民營化派在工會內部掌握了主導權。此外,輿論的支持為改革提供了東風,中曾根撤換了對改革持消極態度的國鐵總裁。1987年4月,自明治時代以來的國有鐵路被分割為了7個民營企業,“鐵老大”終於淪為了自負盈虧的企業,這樣的改革是對社會公有化資源的在優化,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

行政改革中裁撤、合並省廳和整理、縮小認證許可範圍內的國家機構多達三分之一,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和公務員人浮於事的現狀。行政機構改革是本著強化內閣的機能,強化內閣機構機能是作為危機管理的一環實施的。

可以說,中曾根康弘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是對日本政治和體製的一種完善,是提升民眾對政府執政能力信心的重要保障。

電視時代的對外政治

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家庭電視就已經是十分普及了,但是由於當時的電視節目製作水平有限,其實百姓們根本看不到什麼有意思的東西。

進入80年代後,日本的電視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老百姓已經熟悉並樂於接受電視給他們帶來的大量的信息。

就像今天的互聯網一樣,敏銳的人一定會抓住這種傳媒的新形式來宣傳自己。敏銳的政治家更是如此。

在這個時代中,裏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他們都通過電視活躍在了國際政治的舞台上。

而在日本,中曾根首相也十分重視電視的作用。中曾根認為作為大眾民主主義和信息化時代,作為一國領袖的首相就不能像過去的首相那樣坐在府邸深處,他必須考慮到大眾的反應,洞察他們想要什麼,憂慮什麼,喜歡什麼。他必須時刻關注普通國民的表情來考慮政治政策。國民每天都在投票,首相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時刻把國民的意見放在心上。這才是新時代首相應有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如何傳達給民眾是十分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