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困頓的時代(1)(1 / 3)

從大平正芳首相突然去世,意味著一個日本戰後全勝時代的結束,意味著日本進入了一個充滿泡沫的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是以1980年這個時間作為節點的。

誰是鈴木善幸

大平正芳突然去世後,日本政壇陷入了短暫的尷尬中,因為這個時候,福田赳夫突然大徹大悟,不想再和首相這個職位有任何的瓜葛了。

福田的掛印而去,讓自民黨徹底陷入了誰可以做首相的疑問中,可以說這是日本政壇最青黃不接的時刻。

而曆史給了一個人使命,這個人叫鈴木善幸。鈴木善幸一下子成為總裁的大熱門,而那個時刻他的身邊幾乎沒有對手。

鈴木善幸畢業於農林省水產講習所,也就是現在的東京水產大學,1947年作為社會黨議員當選眾議員。他曾九次擔任自民黨總務會長,這種經曆簡直就像神話一樣神奇。但是,他的低調卻讓很多民眾根本不熟悉他,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

鈴木非常善於協調黨內的意見,跟黨內各派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正因為他的“博愛”才讓他變得默默無聞,要知道大部分政治家都是靠無休無止的爭鬥才出名的。更重要的是他和“田中金脈”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上台的原因。

1980年7月17日,鈴木內閣成立,鈴木提出了“和”的口號,宣揚以和為貴的政治。

不過,搞政治可不是在國會上喊出一個“和”字就可以解決全部問題的,鈴木內閣成立後首先麵臨的課題是行政改革。他成立了以經團聯名譽會長土光敏夫為會長的第二次臨時行政調查會,研究“不增稅的重建財政”和“擺脫赤字國債”等課題,這是不得以要為三木、福田、大平三代內閣積累下的財政債務收拾殘局。

外交方麵,日美關係特別是在安全保障方麵構築日美合作關係成為焦點。1981年鈴木首相訪美,外務省計劃將大平前首相與卡特總統會談時使用“同盟”一詞寫入鈴木與裏根會談後發表的共同聲明之中。鈴木在訪美講演時就美國第七艦隊開往波斯灣的安全保障政策提出了日本將對一千海裏航路進行防衛的方針。

這一下子就引來了麻煩,特別是關於同盟一詞,到底如何理解,成為了各方詬病的根源。

鈴木善幸是個做慣了和事佬的人,一聽到質疑的聲音,他立即說所謂“同盟”,絕對不包含軍事意義。但是,很快,外務省就傳出了不包含軍事意義那麼同盟還有什麼意義的論調。這件事最後導致了鈴木外相辭職,鈴木內閣業餘外務省產生了重大矛盾,和事佬是做不成了。

而圍繞曆史教科書問題,中韓兩國對日本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當時有報道稱日本中學曆史教科書將“侵略”改為“進出”,中韓兩國批判日本妄圖篡改曆史。1982年9月,鈴木首相訪華,與鄧小平會晤時向中方表示應該修複教科書,承認日本侵略曆史,此事才漸漸平息。

在此期間,日本政局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麵,內政外交的雙失利,讓鈴木內閣的穩定度下降,岸信介等前首相,紛紛要求鈴木辭職。在從中國訪問回來後,鈴木善幸像是突然大徹大悟一樣,對外宣布退出自民黨總裁的選舉,也就是說他將放棄首相的連任機會。

其實,鈴木善幸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並不會讓國民感到意外,因為在很長時間內,鈴木都是在自民黨內部黨人配角的角色,他是個從來不愛搶戲的配角。他擔心自己的長期執政勢必會加深和某些派閥的政治恩怨,因此他決心抽身而去,繼續把他的和事佬當到底。

所以,在日本國內部,人們都還沒有熟悉鈴木這個人,他就下台了。鈴木在質疑聲中上台,又在混亂中黯然離開,隻能說這是個來去匆匆的政客。但是這一顆劃過日本政壇的流星卻有著舉足輕重的標誌性意義,那就是他將日本政壇帶入了80年代。

80後,是每個國家都繞不過去的時代。

80年代的最強首相

鈴木善幸並不是草率地做出了不再參加選舉的決定,他在離開前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繼任者——中曾根康弘。中曾根康弘在前文中已經為大家介紹過了,他出場多次,而且十分搶戲。

中曾根康弘是位牛人,準確地說是一位牛人中的牛人,他和鈴木的性格完全相反,鈴木是個低調得連他的國民都幾乎忘了他是首相的人,而中曾卻是個在自己做首相前20多年就已經開始謀劃成為首相的人,他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在中曾根所著的《政治和人生》中,他曾這樣說過:“對政治家來說,所謂政治就是建立內閣,再推翻內閣,想要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就必須接近權力,政治家就是汙點和榮光並存的東西。”這樣高調的表態,讓他成為了機會主義分子的代表,他對權力的風向十分敏感,所以中曾的人生評價是毀譽參半的。

1918年,中曾根出生在群馬縣高崎市的一個木材商家,他在東京帝大法學部畢業後,進入了內務省,後又被調入了海軍,成為了海軍中尉軍官。戰後,他又回到了內務省,擔任警察廳監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