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飛入雲霄(6)(1 / 2)

三木武夫接手了一個爛攤子,結果他把一個更爛的攤子給了他的下任。

上文說過,自民黨在內閣任期屆滿後的總選舉中大敗,參眾兩院都隻有一票的優勢,自民黨此時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共同推舉福田赳夫出任黨總裁,從而繼任首相。這是集合了自民戰前開始就是黨內部政、官、財三界的意見而決定的。

1976年,福田赳夫以71歲的高齡終於登上了首相寶座。

福田赳夫從戰前就是大藏省的精英,他進入政界是在吉田茂內閣突然解散後進行的總選舉之際,當時在他所在的選區群馬三區已經有中曾根當選議員,包括社會黨在內的各黨都像拉攏無所屬的福田作為本黨候選人參選,他都拒絕了,這是因為福田有著更大的野心,可以說他一直在潛伏爪牙等候。

1953年,無所屬的福田赳夫對建立了“日本再建同盟”並重返政界的岸信介十分關注,隨後他加入了自由黨。福田十分同意岸信介提出的建立新黨的想法,特別是對兩大政黨輪流坐莊論抱有共鳴。

岸信介非常重視福田,視其為第一智囊,在岸信介內閣中福田擔任過自民黨政調會長、幹事長、農相等要職。如此重用福田,就給外界造成了一種福田是岸信介接班人的假象。而作為保守派的岸信介,他的接班人自然也是保守派,所以福田赳夫也一直被稱作“保守派王子”。

但是,岸信介突然因為安保騷動而下台,福田因為是岸的親信而失去了成為黨魁的機會,池田內閣成立了。福田赳夫對池田內閣進行徹底批判是十分出名的,因為福田與池田在經濟財政運營方麵的想法大相徑庭。在福田看來,池田勇人根本不是和他一個級別的對手,可恨他當上了首相,而不是自己。

佐藤內閣成立後,他又兩度擔任藏相,主管財政。福田幫助佐藤內閣渡過第二次危機,而且競爭對手池田、河野一郎等人先後去世,內閣走上了長期政權的道路。

後邊,田中角榮和福田的競爭已經說過了,這裏不做贅言,反正是福田一次次錯過當首相的機會,直到他71歲,這位極富經驗的政壇智囊才第一次登上了首相的寶座。

但是,福田這位保守派王子也有著自己缺點,他的骨子裏有一種“非我莫屬”的傲氣和精英的自負,他看不起池田勇人,也不把大平正芳這些精英放在眼裏,在他的心目中隻有他才是最強的。

在具體工作方麵,他也不把工作委托給別人來做,這使得他的周圍缺少親信。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福田內閣上台後一直致力於與東亞各國改善關係。1975年4月,持續10餘年的越南戰爭終於消停了,東南亞恢複了和平,這給了福田赳夫改善與東亞各國關係的機會。

1977年8月,福田應邀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之後訪問了東盟六國。他在訪問的最後一站——馬尼拉,發表了演講,對外宣布日本不再想做軍事大國,而是要成為東盟各國的夥伴,對東盟各國的發展進行積極的合作。

這種重視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被福田稱作“全方位的和平外交”,這是在日美關係為基軸的基礎上在其他地區擴大外交陣地。

當然除了東南亞各國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直接決定著日本的未來。在之前幾代日本首相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建交,且兩國關係得到了改善。但是當時,中國還處於“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外交一直停滯不前。

1978年8月,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磋商終於根據日方提案決定下來。這除了由於福田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鄧小平複出了。

鄧小平為中國量身打造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從1979年開始,中國一係列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正式實施,在經濟、技術方麵,與經濟大國日本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這讓中國徹底擺脫了十年動亂的陰影,讓龐大的中國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福田赳夫也適時而動,啟用了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園田直擔任外相,此時親台派經過多年的瓦解已經和內閣的意見趨於一致。而美國的態度也很明朗,為了牽製蘇聯,締結與中國的友好條約,美國人舉雙手讚成。

福田赳夫內閣最大的成就在於外交問題上,但是他的內政方麵依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福田上台後,準備解散黨內派閥,並在總裁選舉中引入預備選舉製度。

所謂預備選舉製度在前任三木內閣時期就已經提出,目的是允許一般黨員參加迄今為止由派閥和金錢左右的總統選舉,實現開放式選舉。

這種想法實際比三木武夫更為實際地解決了選舉的弊端。但是日本卻有著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福田的想法勢必會影響到議員們的利益,致使一係列黨務改革全部流於形式,而預備選舉的實施反而造成了派閥勢力擴張到了地方,這也為福田本人的政治前途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