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困頓的時代(5)(3 / 3)

小泉內閣麵臨的最大問題和森喜朗內閣一樣,就是重建日本經濟。小泉認為,解決經濟問題絕對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處理,不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就不可能恢複景氣。這與曆屆內閣借景氣優先之名在各地亂搞公共建設的政策不同,而是明確表明,隻有推進包括財政重建在內的結構改革,景氣才能得以恢複。“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成為小泉的政治金匾。

小泉並非隻是說說而已,他的經濟結構改革大刀闊斧,且深入實際。小泉內閣通過處理金融機構巨額不良債權,廢除規製、推進民營化,建立高效、競爭的經濟體係;通過將新增國債控製在30萬億元之下,修改公共投資等既存年度支出,改革財政構造,廢止“道路公團”等特殊法人,進行了民營化改革,改革養老金,醫療等針對少子高齡化社會的社會保障製度,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地方製度等等。

這些改革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建立一個高效、簡潔的新政府形象。

為了能更快達到這樣的目的,小泉決定廢除由首相親自擔任議長,充當經濟財政改革的策劃,由首相官邸直接製定政策,推進改革。

前文說過,中央集權有利有弊,如果是個強勢且富有能力的領導人,那麼執政效率會大大提高,相反則會起到難以想像的反作用力。

好在小泉不同於森喜朗,他的能力完全得到了施展,內閣負責製定製度避免了各省廳和自民黨政調部之間由於利益的糾葛而互相扯皮,這大大提高了執政效率。

但是以首相為首主導改革,引起了自民黨內部的極大不滿,因為這種狀態不隻讓中央各省廳喪失了功能,也使得自民黨本身變得可有可無。對於多數自民黨議員來說,政治主導應該是由擔當政權的執政黨決策,經過專業部政調會逐級向上,隻有經過事前審查才能決定各項政策的實施,這是戰後,天皇失去統治地位後不變的鐵律。

可是小泉自上而下,完全由內閣單方麵的推行政治!很多人變得沒有事幹,隻能硬梆梆地執行上邊的命令,這令整個日本政界變得非常不爽,而不滿的情緒也日趨高漲起來。

一條道跑到黑

小泉大力削減道路建設等公共事業,推進郵政的民營化,這些都是為了節省國民的稅款。但這樣的改革,卻給了自民黨傳統支持層造成了直接的打擊,可想而知黨內的抵抗會是多麼的強烈。

但作為繼承了前輩優秀政治基因的超級政治家,小泉卻視此為最好的機會,他通過媒體,製造輿論,將黨內抵抗勢力醜化成反麵角色,把這場爭鬥化作了一場“好人”與“惡勢力”之間的決鬥,小泉劇場剛剛開演,這出劇目就叫“一條道跑到黑”。

小泉將郵政事業民營化定位為“改革的核心”,為實現這一目標表現異常的執著和熱情。2004年,谘詢會議製定出以將郵政事業分為四個公司,即郵政、儲蓄、保險、窗口綜合業務為內容的民營化基本方針,小泉隨即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這個方案。這種省略了執政黨事前審查的做法極為罕見。

在小泉看來,決定他首相之位的並不是自民黨內的派閥爭鬥,從根本上來說,想要政權穩固的唯一方法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係列的民心政改,讓他贏得了連選連任,進而作為黨首平穩度過了2004年7月的參院選舉。這次選舉,讓小泉治下的以首相為主導的政策改革變得理所當然。

小泉在參院選舉後改組內閣,一向忠誠的武部勤擔任了負責自民黨運營的幹事長,這個被看作是徹底排除抵抗勢力打下的伏筆。

對於由首相主導製定的郵政民營化基本方針,自民黨內爆發出強烈的抵抗。作為傳統,郵政族包括很多舊竹下派議員,有超過2.4萬個郵政局的大約27萬名郵政職員。這個網絡是一個在各地方紮根很深的組織,郵政民營化政策使自民黨分化成兩部分,並展開了鬥爭。

但是,任何的障礙都不能阻擋小泉的腳步,隻要是他認定的事,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