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代戰船(1 / 3)

從古至今,世界戰船的發展經曆了無數個世紀,每一次改進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尤其是古代戰船的發展,不僅為人們開辟了遠航的通天大道,更為現代戰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到古代戰船,就不得不提現代船舶的鼻祖獨木舟。大約在7000年前,山洪泛濫,為了逃生,不會遊泳的人便在山洪暴發時抱著樹幹或原木。後來,人們便嚐試著將這些樹幹或原木的中間鑿空製成獨木舟,其不僅在水中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而且還能裝載人或物。獨木舟誕生後,人們又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用更多的木頭建造出了更大的船舶。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隨著戰爭的出現以及戰爭由陸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後,專門用於水上戰爭的船隻就從普通船舶中分化出來,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古代的戰船。

縱觀古代戰船的發展曆程,其經曆了槳帆戰船和風帆戰船兩個階段。

槳帆戰船的船體結構為木質,船型瘦長,吃水較淺,幹舷較低,主要靠人力劃槳搖櫓推進,順風時輔以風帆。槳帆戰船裝備的是冷兵器,作戰時多采用撞擊戰和接舷戰,作戰範圍局限於內河、湖泊和近海航行。世界上最早的槳帆戰船是單層槳,出現於公元前1200年的埃及、腓尼基和希臘。公元前800年,單層槳戰船開始裝上了青銅鑄造的船艏衝角,用來進行海上戰船間的撞擊戰。公元前700年,腓尼基和希臘等國造出了兩層槳戰船。公元前550年,希臘最先造出三層槳戰船,它長40—50米,排水量約200噸,有170枝槳,劃槳時航速可達6節,順風時可以使用風帆,其主要武器為艦艏衝角,載有18—50名戰士進行接舷戰,戰士都攜帶著矛、劍、弓、標槍和盾牌。此後,三層槳戰船成為地中海沿岸各國海軍艦隊的主力。

但從槳帆戰船向風帆戰船的過渡,卻持續了好幾個世紀。風帆戰船的船體結構也為木質,吃水較深,幹舷較高,艏艉翹起,豎有多桅帆,以風帆為主要動力,並輔以槳櫓。與槳帆戰船相比,風帆戰船的排水量、航海性能、遠洋作戰能力均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武器為前裝式滑膛炮,主要采用炮擊的作戰方式,並輔以一定的接舷戰。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曾七下西洋,他所乘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風帆海船,其長約137米、寬約56米,有9桅12帆,並裝有火銃多門。

15世紀初,隨著火藥的發明和傳播,裝有火炮的風帆戰船開始在北歐一些國家出現。1488年,英國建成一艘裝有225門小型火炮的名為“總督”的4桅戰船;1520年,又建成一艘排水量達1000噸、裝有21門口徑為60—203毫米的火炮的“大哈裏”號風帆戰船。到了19世紀,隨著歐洲各國海上戰爭愈演愈烈,風帆戰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最大的風帆戰船已達6000噸,裝備大中口徑火炮100門以上。

就在風帆戰船飛速發展的同時,自19世紀初以來,蒸汽機開始作為新的動力被使用在戰船上。1815年,美國建成了第一艘明輪蒸汽艦“德莫洛戈斯”號(後改稱“富爾頓”號),其排水量達2745噸,航速不到6節,裝有32門14.5千克炮。

中國和地中海被譽為是古代戰船的發源地。中國古代一般將為作戰目的而製造或改裝的戰船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戰船又稱“艦”或“樓船”,是作戰時的主力戰船,有2層、3層、4層,甚至有4層以上甲板的;中型戰船一般被用做攻戰追擊的戰船,如常用於突擊的“蒙衝”、“先登”戰船等;小型戰船由於速度較快,所以通常用於放哨、偵察以及巡邏,如“遊艇”、“赤馬舟”戰船等。在古代,為了能在作戰中處於優勢和追殲敵船,大多數戰船都是專為作戰而設計的,這樣就能保證作戰中船隻具有較高的速度以及較好的適航性和便捷的操縱性。但也有一些戰船是因為作戰時間緊迫,由漁船或商船改造而成。

中國使用戰船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公元前16—11世紀),當時人們已經將舟船作為軍隊的運載工具了。公元1027年,周武王討伐紂王,滅掉商朝時就曾乘動用了47艘大船。春秋時期(公元前6世紀中期),為了適應水網地區作戰的需要,南方的吳國、越國、楚國和北方麵臨東海的齊國,都先後建造和改裝戰船,並抽調官兵進行水上訓練。至此,中國古代海軍便應運而生了。當時吳國舟師中的戰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等,還出現了專用的水戰器具“鉤拒”。

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戰船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為了追求船舶的快速性,出現了效率較高的推進工具——櫓,俗稱“一櫓三槳”。與此同時,對於風力的使用也有較大的進展,船上出現了風帆,整體性能已逐步趕上和超過了當時的地中海國家。到了三國時期,已出現了3帆、4帆以至7帆,風帆交錯布置提高了使用效率。到了唐朝(公元618—907年),戰船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戰船上首次安裝了船舶穩定性裝置,當時出現的“海鶻”船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兩舷設置的浮板形如鶻翼,穩定性好,不易傾側。之後,戰船的適航性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唐宋時期成型的“沙船”就是當時最典型的代表,這是一種平底、方頭、方艄的海船,它可以在水淺多沙灘的航道上航行,具有較好的適航性,在逆風逆流的情況下也能航行。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不少船型都能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的氣象條件,而自宋朝開始到清朝許多綜合性船型的出現,也表明人們對不斷改進船舶適航性能所作的努力。

大航海時期的戰船

在經曆了古代戰船的初步發展之後,世界戰船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航海時期,這一時期戰船的發展速度不僅較快,而且在造船技術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西歐國家。

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是西方“海洋擴張時期”。這一時期,由於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發展,對鑄造貨幣的黃金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時通往亞洲的商路被阻,所以西歐人熱衷於新航路的開辟。雖然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同處於伊比裏亞半島,地理位置優越,科學技術相對其他國家較發達,但他們卻無力在歐洲大陸與英、法等國競爭,於是兩國率先開始在海上開辟新航路,葡萄牙的“航運先鋒”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一直在海上稱霸到16世紀晚期。之後,它們還是被同一時期開展海上活動的英國擊敗,並讓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這次爭霸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馳騁了近兩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