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潛艇3(1 / 3)

“鯊魚”級潛艇

“鯊魚”級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110米

艇寬:14米

吃水:10.4米

排水量:7500噸(水上),9500噸(水下)

人員編製:85人

潛深:600米

動力裝置:1台壓水堆,2台蒸汽輪機,2台應急推進電機

最高航速:20節(水上),36節(水下)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533毫米外部發射管、SS—N—21遠程巡航導彈、SA—N—5/8防空導彈、SS—N—15和SS—N—16反潛導彈等

1971年,美國正式批準了“三叉戟”核潛艇的發展計劃,該遠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發對蘇聯構成了極大威脅。為了與這種巨型核潛艇抗衡,蘇聯在“維克托”—Ⅲ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基礎上,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發展“鯊魚”級攻擊型核潛艇。1972年,蘇聯批準了該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與其同期展開研製工作的還有“塞拉”級和“麥克”級攻擊型核潛艇,這三種核潛艇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同時投入使用,顯示了蘇聯海軍潛艇不俗的實力。

研製概況

“鯊魚”級潛艇又名“阿庫拉”級,它的首要任務是反潛,同時擔任反艦、護航、偵察、搜集情報、布雷和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對陸上目標進行攻擊等任務。該艇采用了水滴線型、雙殼體結構,長寬比為7.86,接近最佳值,因而阻力較小。艇內共分有7個艙室,即魚雷艙、生活艙、指揮艙、輔機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尾艙。該艇有Ⅰ型和Ⅱ型兩種型號,Ⅰ型共建造了11艘,其中第10艘被拆除,因此服役的隻有10艘。據西方一些軍事機構預測,該艇的單價為20億美元左右。

性能特點

“鯊魚”級潛艇裝備有8具艇內魚雷發射管和6具外部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魚雷、反潛導彈和遠程巡航導彈,還可發射防空導彈。艇上共裝載46枚功能齊備、性能先進的武器,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其次,該艇裝備有1台大功率、高性能、緊湊布置型壓水堆裝置,使航速達到了36節,也使該艇擁有了良好的機動性。另外,該艇還具有噪聲低、隱身性能好、自動化水平高、居住性好、自持力高等技術特點。

下潛度深

“鯊魚”級的潛水能力很強,它的外形為水滴狀,艇體結構為雙殼體,裏麵一層為耐壓殼體,用鈦合金製造。這種鈦合金的耐壓殼使“鯊魚”級在深達650米左右的海底安然無恙。這在當今世界很少見,因為現在絕大多數反潛武器的打擊深度和核潛艇的下潛深度均不超過500米。

排水量大

“鯊魚”級不僅是俄羅斯排水量最大的攻擊核潛艇,也是當今世界現役的攻擊潛艇當中數一數二的。它的水上排水量7500噸,水下排水量達9500噸。在西方核潛艇中,隻有美國最新型的攻擊核潛艇“海狼”9137噸的水下排水量可以和它相媲美,其餘的都比不上“鯊魚”級。“鯊魚”級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排水量,主要是想擴大艙室的容積,這樣就可以裝載更多的武器和電子設備。

武器眾多

“鯊魚”級攜帶的武器型號多達幾十種,都由艇上的8具多用途發射管發射。如SS—N—15型反潛導彈、SS—N—21型潛對地巡航導彈、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等武器。其中,SS—N—21型潛對地巡航導彈全長8.1米,最大直徑0.5米,射程3000千米,命中精度45米,核裝藥時當量為20萬噸,常規裝藥為500千克,主要用於攻擊敵方境內的各種重要目標,也可攻擊大型水麵目標。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是火箭與40型魚雷相結合的一型武器,其全長6.5米,彈徑0.65米,飛行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120千米,現今能與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相抗衡的同類武器,隻有美國在研的“海長矛”反潛導彈,但現今“海長矛”反潛導彈還沒列裝。

獨一無二

最令西方海軍“頭痛”的要算“鯊魚”級上攜帶的65型遠程反潛反艦魚雷,該魚雷全長10米,直徑0.65米,射程100千米,航速50節,作戰深度950米。采用了先進的尾流自導+主動/被動聲導的製導方式,在水下即使核彈頭沒有直接命中目標,甚至距離所攻擊的目標數千米,都會將目標摧毀。目前,具有這種先進性能的遠程反潛反艦魚雷隻有俄羅斯一家。

威力巨大

“鯊魚”級的8具發射管還可以布置水雷,在執行布雷任務時,一次可攜帶多達60枚的各型水雷,如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潛水雷、MSHM大陸架水雷和SMDM自航式沉底水雷等。其中,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潛主動水雷的戰鬥部裝有400千克的高性能炸藥,威力無比,它在探測到敵潛艇時,能自行推斷出對方的航速、航向、潛深,並計算出最佳攔截彈道,不等敵潛艇駛入其破壞範圍,便自行以60米/秒的速度向目標發動攻擊。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同類產品。

改造計劃

“鯊魚”級在建造了4艘後,便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主要降低了噪聲,增強了武器係統。改進後的“鯊魚”級Ⅱ型艇比原型艇長了5米,噪音降低到了105分貝,攻擊力比原型提高了約20%。它的總體性能已略高於美國海軍現役主力——“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最新改進型,部分性能甚至達到了被美海軍譽為“21世紀攻擊潛艇”的“海狼”級。“鯊魚”級Ⅱ型共建了11艘。

不斷創新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對潛艇部隊進行大量裁員,但鑒於“鯊魚”級的性能先進、用途廣泛、可靠度高,並有很大改進潛力,所以將全部15艘潛艇保留。目前,性能更加先進的“鯊魚”級Ⅲ型的首艦“北德文斯克”號已於1998年底完工,並加入了俄羅斯海軍潛艇部隊。該型艇的總體性能可與美國的“海狼”級相媲美,俄羅斯計劃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建造7艘。

“基洛”級潛艇

“基洛”級攻擊型常規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73.8米

艇寬:9.9米

吃水:6.2米

排水量:2350噸(水上),3050噸(水下)

人員編製:52人

動力裝置:柴油/電力推進,單軸六葉低噪聲槳等

最高航速:10節(水上)17.5節(水下)

潛深:300米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18枚魚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蘇聯共研製了近100艘攻擊型常規潛艇,“基洛”級是其中的第五代。該艇簡稱“K”級(英文全拚為“Kilo”),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研究設計,共青城、下新城和列寧格勒海軍部等3家造船廠負責建造,首艇於1980年下水,1982年建成並交付海軍使用,最後一艘於1994年開始服役。迄今為止,“基洛”級共建造了40多艘,除15艘被本國海軍使用外,其餘的大部分相繼出口到波蘭、羅馬尼亞、印度、伊朗等國家。

建造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蘇聯建造的第一代Z級、W級和Q級常規潛艇和第二代F級和R級潛艇均屬於中、近程潛艇,這類潛艇的自持能力較低,隻適合於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等淺水水域航行。雖然之後蘇聯建造了第三代B級潛艇和第四代T級潛艇這類自持能力高的遠洋潛艇,但其技術性能比較落後。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迫於西德、荷蘭及瑞典等西歐國家的常規潛艇技術的飛速發展的壓力,蘇聯也展開了中型常規潛艇的設計工作,開始建造噸位較大、性能較高的現代常規潛艇——“基洛”級來取代W級和R級潛艇,以充實和加強蘇聯在淺水海域活動的常規潛艇力量。

可靠性高

“基洛”級為雙殼結構,是蘇聯首次采用水滴型艇殼的常規潛艇。艇體分為6個耐壓艙,其中Ⅰ為魚雷艙及住室;Ⅱ為中央指揮、專用艙和輔機艙;Ⅲ為住艙與蓄電池艙;Ⅳ為柴油發電機艙;Ⅴ為推進電機艙;Ⅵ為經濟航行電機、輔助推進裝置及舵機艙。其儲備浮力為30%,任一艙破損都仍能保持不沉性。這麼高的儲備浮力在西歐潛艇中是少見的。

阻力較小

“基洛”級的艇體外表光順,無明顯突出體,流水孔及通氣孔也較少,基本上達到水力光滑。該級潛艇的指揮台圍殼較大,呈小厚度比翼型,因所處位置合理,具有良好的阻力性能。“基洛”級的水上排水量為2350噸,水下排水量超過了3000噸,這在世界各國的常規潛艇中是比較罕見的。

布局特點

“基洛”級的上層建築甲板上沿艇長方向裝有供水麵航行時使用的2根導管。非耐壓殼體上的流水孔呈長孔形,共28個。指揮台圍殼前的上甲板下裝有可自動伸出或縮進的水平舵。艉部采用T型操縱麵,上部裝有尾水平穩定翼,下部是垂直方向舵。潛艇的艉部還有救生通信浮標。

優異的安靜性

“基洛”級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極其優異的安靜性。現代反潛技術的發展,使潛艇的生存受到很大挑戰,為了對付來自各方麵的威脅,潛艇隻能利用自身的隱蔽性來躲開敵人的攻擊,而降低噪音是隱蔽自身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為了降低噪音,“基洛”級采用了電力驅動方法,由柴油機電機組為推進電機和蓄電池組充電提供電力。為進一步減少艇體的噪聲輻射,設計者還將所有的動力機械等噪聲源安裝在叫做“減震浮筏”的平台上,與艇殼隔離,並在艇殼表麵敷設了一層特質的消聲瓦,這不但使艇體的噪聲降到了最低水平,還能有效地躲避主動聲納的探測。

武器裝載

“基洛”級擁有很大的武器載量,潛艇的艏部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除了可以攜帶6枚魚雷外,還可以攜帶12枚魚雷備用。其中T3T-71M3線導魚雷在發射前由射控計算機裝定目標參數,並在發射後由測控導線不斷根據目標機動情況提供彈道修正。在執行布雷封鎖任務時,不帶魚雷的情況下,可載24枚水雷。為了提高裝填速度,還配備了1台快速裝雷設備。

安全性好

“基洛”級非常注重安全性,它的關鍵係統或重要部位均設置有聯鎖裝置。例如,壓載水艙的通海閥與供氣係統聯鎖,若壓載水艙通海閥未打開,則不能吹除壓載水;通氣管航行深度大於20米時,全艇進、排氣擋板、柴油機冷卻水通海閥將自行關閉;水下航態時,水上進、排氣擋板鎖定,實現了航態互鎖保護。這些互鎖功能大大提高了潛艇的生命力和安全可靠性。

不足之處

由於“基洛”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研製的產品,所以在技術水平上受到當時的限製,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水聲係統功能不夠完善。其設備及其顯控技術不夠先進,造成人機對話不便,操作使用繁瑣等;動力及推進係統轉速偏高,不利於降低噪聲;蓄電池充電能力偏低,壽命期較短;淡水貯量偏少,艇員淡水供應標準較低;部分艙室布置較擁擠,可維修性較差;聲誘餌占據魚雷發射管,使魚雷攜量減少。

“麥克”級潛艇

“麥克”級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117.5米

艇寬:10.7米

吃水:8米

排水量:5700—5880噸(水上),8500噸(水下)

人員編製:64人

最高航速:38節(水下)

潛深:1000米

動力裝置:2座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1台蒸汽輪機,2台獨立式蒸汽渦輪發電機組,1台功率應急柴油發電機組和1組蓄電池組

武器裝備:2具533毫米,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SS—N—21巡航導彈,SS—N-15、SS—N—16反潛導彈,魚雷和水雷

“麥克”級簡稱M級,是蘇聯著名的第四代攻擊型潛艇,該艇在設計建造時采用了十多項新技術,建成服役後表現相當出色,其中的一艘還被蘇聯政府授予“共青團員”的稱號。實際上,“麥克”級隻是西方國家的叫法,在蘇聯國內該艇則被稱為685型或魚翅級。“麥克”級共有2艘,由位於北德文克市的北方機械製造企業代號為402的造船廠建造,首艇於1978年4月22日正式開工,1983年5月下水,1988年服役。

結構特點

“麥克”級艇艏圓鈍,中間有一段很長的平行中體,尾部尖瘦,這種布局使艇內空間更大,便於艇艏魚雷發射管的布置。該艇的指揮台圍殼較長,指揮台圍殼內設有漂浮救生艙,采用機翼流線型,設在艇體中部偏前處。艇體由鈦合金建造,采用雙殼體結構,並在“塞拉”級的基礎上加大了內殼和外殼間的間距,這樣既減小了艇內機械振動噪音向外傳播,增加潛艇的安靜性,又使潛艇在遭到攻擊時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艏至艉為蓄電池艙和魚雷艙,居住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推進電機艙。此外,艏部還設有水平舵,比較靠前,使用時會影響艏部聲納工作。艇體中部外側設有少量的流水孔,可減小流體噪音。艇尾設有“十”字形操縱麵,其中水平舵兩端還設有輔助推進裝置。

武器設備

“麥克”級裝備有2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導彈、魚雷和布放水雷。艇上搭載的武器包括SS—N—21巡航導彈,SS—N—15、SS—N—16反潛導彈,魚雷和水雷。此外,還裝有搜索雷達,導航雷達,綜合導航係統,綜合衛星通信係統,電子對抗設備。聲納有“奧裏加”型主/被動聲納以及拖曳陣聲納。指揮艙內的戰鬥情報係統在集各類信息後,可對潛艇的操縱和作戰進行控製。艇上還裝備有各類無線通信裝置和內部通信係統,便於在封閉環境下與外界和艇內各艙間聯絡。

海難的發生

1989年4月7日,“麥克”級中的“共青團員”號由於第7艙失火在挪威海熊島西南180千米處發生了事故。這次事故造成42名艇員喪生。對於事故原因,蘇聯方麵一直都未查明,而對於潛艇的打撈,因為資金困難和擔心打撈過程中再次發生事故,蘇聯政府最後決定放棄,並選擇為“共青團員”號修建一座石棺,讓它永遠在海底安息。

“拉達”級潛艇

“拉達”級1650型技術檔案

艇長:67米

艇寬:7.1米

標準排水量:1950噸

水下排水量:2650噸

人員編製:34—41人

巡航距離:120千米

最大續航時間:45天(水下)

最高航速:10—11節(水上),21節(水下)

最大潛深:250米

“拉達”級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推出的第一種傳統動力潛艇,也是俄羅斯海軍目前最新銳的柴電潛艇。該艇同樣由著名的紅寶石設計局研製,首艇“聖彼得堡”號於1997年開工建造,原定於2000年下水,但由於經費問題拖至2004年,2005年年底正式加入俄羅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服役。按計劃在2010之前將有3艘同型“拉達”級潛艇被俄羅斯海軍裝備。

同級艦艇

“拉達”級潛艇共建4艘,“聖彼得堡”號於1997年開工,上麵裝了170餘種最新研製的精密儀器、設備和係統,還裝備了一體化程度非常高的推進係統,靜音效果比老式潛艇提升了數倍之多,生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該艇於2007年末開始服役。“喀琅施塔得”號於2005年7月28日開工,2008年開始服役;“彼得羅紮沃茨克”號將於2009至2010年服役;“塞瓦斯托波爾”號於2006年10月10日開工。

技術創新

作為俄羅斯第四代柴電潛艇,“拉達”級在俄羅斯潛艇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一點充分體現在新技術的采用上。這些技術包括一套基於現代數據總線技術的自動化指揮和武器控製係統、一套包含拖曳陣在內的聲納裝置和已經在“基洛”級潛艇上使用過的降噪技術。此外,它的發動機被安置在軟墊上運轉,還對艇內高噪聲設備加裝了消聲器、隔音罩,使噪音降到了110分貝,與海洋背景噪音相差無幾,因此可以在敵方艦艇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發起致命攻擊。

獨特的裝置

與傳統的柴電潛艇必須經常浮出水麵、啟動柴油發動機充電的致命弱點相比,“拉達”級采用了世界新一代常規潛艇流行的不依賴空氣推進(ATP)裝置,這種裝置是通過在艇內安裝燃料電池提供動力,以提高它在水下的續航時間。“拉達”級采用兩組堿性燃料電池係統,同時還有一套功率4100千瓦的柴電動力裝置。整套燃料電池動力裝置的功率為300千瓦,能保證潛艇在水下以3.5節的速度持續航行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