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的設計
和傳統登陸艦不同的是,“大隅”號不再在艦艏開門,艦體水線以下部分也設計的比較尖瘦,水線以上部分充分向外伸展,從而大大降低了航行阻力,提高了艦艇的航速和適航性能。此外,它的主艦體橫斷麵呈V字型,艦艏具有較大的前傾斜度,兩舷外飄;上層建築呈倒V字型結構,采用向內傾斜角度。這樣的構造有助於減小雷達反射波強度,從而使體大身重的“大隅”號收到了較好的隱身效果。
武器係統
“大隅”號的2座“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分別安裝在艦艏和艦艉,其射速為300發/分,並采用了彈芯由貧鈾製成的MK—140型脫殼穿甲彈,備彈1000發。VPS—2型搜索和火控雷達以及脈衝多普勒跟蹤雷達的使用,使其對目標的搜索與跟蹤能力顯著增強。此外,該艦的係統作戰反應時間小於4秒,一次反導耗彈量為200發,作戰區域為460—l850米。
兩棲攻擊艦
從海麵到陸地的兩棲作戰曆史已經有2500多年了,但是兩棲作戰中使用的專用艦艇的誕生至今卻還不到100年。而在兩棲艦艇的發展中,美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登陸戰中提出了“垂直包圍”理論,要求登陸兵從登陸艦甲板登上直升機,飛越敵方陣地,在其後降落並投入戰鬥。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開敵方登陸作戰的防禦重點,並加快登陸速度。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新的艦種——登陸艦便產生了。
優點所在
兩棲攻擊艦又稱直升機登陸運輸艦,指的是攜載直升機用於輸送登陸部隊及裝備的登陸艦船。它的主要使命是用艦載機發動攻擊,為兩棲作戰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用艦載直升機、機械化登陸艇和氣墊登陸艇等工具運輸部隊和裝備,為兩棲作戰向岸上投送兵力;用艦載CI係統指揮作戰,為兩棲作戰提供網絡中心化的協調、控製;用艦上醫療措施,為兩棲作戰提供臨時的救護能力。除此之外,兩棲攻擊艦還能夠承擔兩棲特混艦隊的護航和後勤支援任務。
嚐試之路
1955—1960年,美國將7艘老式的航空母艦改裝成兩棲攻擊艦。1958年,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代兩棲攻擊艦——“硫磺島”級。該級艦的首艦“硫磺島”號於1961年8月開始服役。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又開始建造更先進、更大的登陸艇——通用兩棲攻擊艦。這種艦集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運輸船於一身,它既有飛行甲板,又有塢室,還有貨艙。通常在登陸作戰中運送一個加強陸戰營,需要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兩棲運輸船隻5艘,而通用兩棲攻擊艦隻需一艘就可全部代替它們。世界上第一艘通用兩棲攻擊艦是美國於1971年開始建造的“塔拉瓦”級,進入80年代美國又建造了更大的“黃蜂”級通用兩棲艦。
除美國外,世界在役的兩棲攻擊艦還有英國的“海洋”級、法國的“西北風”級、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級,韓國LPX兩棲攻擊艦和日本的“大隅”級等。
美國兩棲攻擊艦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技術檔案
艦長:183.7米
艦寬:31.7米
吃水:9.7米
滿載排水量:18300噸
人員編製:686人
動力裝置:1台17200千瓦的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3節
武器裝備:2座八聯裝MK—25“海麻雀”導彈發射架,4門76毫米/50倍MK—33炮,2門20毫米MK—16炮
“硫磺島”級是美國海軍的第一代兩棲攻擊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棲攻擊艦。該級艦是美國在1958年專門為兩棲垂直攻擊作戰而批準建造的,共有7艘。首艦“硫磺島”號於1961年8月服役,1993年1月退役;第7艘“仁川”號於1970年6月建成服役。目前,該級艦正逐步被“黃蜂”級取代,至今已有5艘退役。
超強的承載力
“硫磺島”級艦的外形酷似航母,設有島式上層建築和供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使用的縱通式飛行甲板。甲板麵積很大,上麵可同時供7架CH—46或4架CH—53直升機起降,也可供AV—8B“鷂”式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起降。此外,它還能裝載1個直升機中隊(28—32架)、1個海軍陸戰營(約2000人)及其裝備,裝卸時間一般為6—10小時,因此具有較強的垂直登陸能力。
裝備設置
“硫磺島”級上裝有2座八聯裝MK—25“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架,2座雙聯裝MK—Z3型76毫米艦炮,以及2座MK—15“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艦上醫療設施齊全,並設有300張病床。
輝煌的曆史
“硫磺島”級艦中有6艘艦參加過海灣戰爭,有些還曾作為掃雷支援艦參與了1974年蘇伊士運河的掃雷。“特裏波利”號曾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被水雷擊中,但幾星期後即恢複了作戰能力。“仁川”號兩棲攻擊艦於1996年5月開始改裝成反水雷指揮、控製和支援艦,舷號改為MCS—12。
“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
“塔拉瓦”級是美國海軍於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大型多用途兩棲攻擊艦。該級艦的排水量接近40000噸,是當時最大的兩棲攻擊艦。它集直升機攻擊艦、兩棲船塢運輸艦、登陸物資運輸艦和兩棲指揮艦等多種功能於一身,具有很強的兩棲作戰能力。原計劃建造9艘,後隻建成5艘,分別為“塔拉瓦”號、“塞班島”號、“貝勞伍德”號、“拿騷”號和“佩萊利烏”號。
建造背景
“硫磺島”級雖然可以運輸大量的海軍陸戰隊員和作戰物資,但是這種單一的用途既不足以應對突發事件,也不能保障人員和裝備迅速上岸。因此,在1970年以後,美國停止建造“硫磺島”級艦,並提出研製新型通用兩棲攻擊艦的要求。1971年開始建造“塔拉瓦”級通用兩棲攻擊艦。1976年,世界第一艘通用型兩棲攻擊艦“塔拉瓦”號建成服役。
裝載能力
“塔拉瓦”級也有一個通體長的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下方是直升機庫;在艦體的右舷有一個巨大的矩形艦島,艦上有2具升降機,一具位於左舷側,另一具位於艦艉飛行甲板中線。該艦可乘載1703名登陸人員;4艘LCU—1610型通用登陸艇,或2艘通用登陸艇(LCU)和2艘LCM—8型機械化登陸艇,或17艘LCM—6型機械化登陸艇,或45輛牽引登陸車,或1艘氣墊登陸艇和4艘輕型人員登陸艇;1200噸航空燃料;19架CH—53直升機,或26架CH—46D、CH—46E直升機,需要時可由6架AV—8B戰鬥機替換部分直升機。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技術檔案
艦長:256米
艦寬:42.7米
吃水:8.1米
滿載排水量:39384噸
人員編製:1080名
動力裝置:2台51800千瓦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蒸汽輪機;5台2500千瓦蒸汽輪機發電機組和2台2000千瓦應急柴油機發電機組
最高航速:22節
武器裝備:2座雷聲公司的GMLSMK29八聯裝對空導彈發射裝置;3座通用電氣/通用動力公司的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8挺12.7毫米機槍
裝載能力:2074名陸戰隊隊員;12艘LCM6機械化登陸艇或3艘氣墊登陸艇;4艘大型人員登陸艇
“黃蜂”級是美國海軍新一級多用途兩棲攻擊艦。它是美國海軍專為搭載AV—SB鷂式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新型LCAC氣墊登陸艇而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支援登陸作戰,其次是執行製海任務,其集直升機攻擊艦、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兩棲運輸艦、醫院船等多種功能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兩棲作戰多麵手。該級艦原計劃建造12艘,現已由英格爾斯船廠建成7艘,首艦“黃蜂”號於1989年完工服役;第2艘到第4艘分別於1992—1994年服役;第5艘“巴丹”號於1997年9月服役;第6艘“好人理查德”號於1998年7月服役;第7艘“硫磺島”號於2001年服役。
改進之處
“黃蜂”級是在“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在降低上層建築高度、裝設流線型球鼻艏、增加機庫和塢艙容量、增強三防能力、擴大醫護能力和增設維修設施等方麵作了不少改進。
超強的機載能力
“黃蜂”級艦是目前世界上兩棲艦艇中噸位最大(滿載排水量為40532噸)、搭載直升機最多的艦艇。它的機庫約為艦長的1/3,麵積為1394平方米,有3層甲板高,可存放28架CH—46E直升機;飛行甲板上還可停放14架CH—46E或9架CH—53E直升機。艦艉部機庫甲板下麵是一個長為81.4米的塢艙,可運載12艘LCM6機械化登陸艇或3艘LCAC氣墊登陸艇。塢艙前麵是一個二層車輛艙,可裝載坦克、車輛約200輛。此外,“黃蜂”級艦攜載登陸部隊及其裝備物資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它可載74名登陸人員、5輛Ml型坦克、25輛輕型裝甲車、8門M198榴彈炮、68輛卡車、l輛燃料車及其他類型車輛。
角色調配
“黃蜂”級艦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兩棲攻擊和為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它可以根據任務搭載不同的裝備(飛機或登陸艇)。如在登陸作戰時,可載42架“海上騎士”直升機和6架“鷂”式飛機;在執行海上任務時,可載20架“鷂”式飛機和6架SH-60B“海鷹”直升機。混合裝載的直升機還包括“海上種馬”、“海眼鏡蛇”和“雙休伊”等。這些飛機根據需要可執行攻擊、反潛、掃雷、補給、運輸和近程支援等任務。
武器和電子設備
“黃蜂”級加強了對空作戰能力,裝備了“海麻雀”對空導彈,並配置了多型飛機,尤其是直升機,能靈活有效地執行多種任務。在電子設備方麵,裝備了各種雷達、火控、電子戰,尤其是兩套作戰數據處理係統,並與衛星通信係統聯用。由於該級艦指揮、通信和控製能力較強,必要時可作為登陸戰的旗艦使用。
英國兩棲攻擊艦
“海神之子”級兩棲攻擊艦
“海神之子”級是英國繼“無恐”級艦之後發展的一級多功能兩棲戰艦,具有坦克登陸艦、武裝運輸艦、船塢登陸艦、兩棲貨船等綜合功能。它既能利用登陸艇和直升機登上海岸,也可以通過集成的指揮、控製和通信係統協調兩棲作戰行動,是未來30年英國海軍兩棲作戰的急先鋒。該級艦共建有2艘。首艦“海神之子”號於1997年11月開工建造,2001年3月下水,2003年服役,舷號L14。第二艘“堡壘”號於2000年1月開工建造,2001年11月下水,2004年7月開始海試,2004年12月建成服役。
建造背景
英國海軍一直都很重視兩棲作戰能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海軍頻頻聯合發起數以百計的兩棲作戰,取得了無數輝煌的勝利。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兩棲作戰能力發展比較緩慢,直到20世紀60年代,英國才開始建造兩棲戰艦,除了將兩艘航空母艦改裝成兩棲攻擊艦外,還建造了2艘“無畏”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盡管如此,兩棲作戰能力還是滿足不了英軍的需要。雖然“無畏級”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表現得極為出色,但還是暴露出不少問題。因此,英國便製造了新型兩棲作戰艦艇——“海神之子”級。
一艦多用
“海神之子”級在布局上體現了“均衡裝載”和“一艦多用”的設計思想。上層建築設在艦艇中前部,其中有指揮控製艙和醫療救護艙。上層建築兩側有4個吊艇架,用於吊掛LCVP MK—5車輛人員登陸艇,後麵是用於直升機起降的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之下是陸戰隊員住艙,陸戰隊員住艙之下是船塢,船塢之前設有車輛甲板。由於飛行甲板寬敞和艙容較大,艦上可裝載8艘登陸艇、67輛車輛、300—700多名陸戰隊員和3架直升機。雖然該級艦在設計時沒有安排機庫,但卻設有一些支持直升機工作的設備,如飛行控製器、地麵支援設備、維修保養艙及機組艙等。
便利的登陸通道
為了保障快速搶灘登陸能力,“海神之子”級在車輛甲板首部設置了通道及右舷首艙門,以保證全部車輛快速進入車輛甲板。低矮車輛停放在左舷車輛甲板的上麵和下麵,高大的車輛停放在中央和右舷車輛甲板上。LCU MK10(一種全新設計的登陸艇)設有滾裝甲板,艏部與艉部皆設有跳板,便於車輛由艇艉登艇。登陸作戰時,陸戰隊員在其居住艙前部集中區集合,分批通過寬敞的通道,到達上層建築左、右舷的LCVP MK-5車輛人員登陸艇旁登艇,或由居住艙往下到塢艙,搭乘LCU MK1O或LCAC氣墊登陸艇,或向上到達飛行甲板,搭乘直升機。
綜合電子推進係統
“海神之子”級是英國海軍首艘使用綜合電力推進係統(即將推進係統與電力係統融為一體)的兩棲戰艦艇,將全艦所需的電力集中供應,統一調度、分配和管理,這不僅降低了艦艇采購費用和全壽命期費用,而且也提高了全艦的係統安全性和安靜性,從而使艦艇的生存能力增強。此外,綜合電力推進係統使用後,係統裝機數量減少,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也隨之減少,有利於降低艦員編製。
法國兩棲攻擊艦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西北風”級是法國二戰後開發的第四代兩棲攻擊艦,是法國為適應北約組織增強戰略海上輸送能力要求而建造的,主要是用於替代20世紀60年代服役的“暴風”級船塢登陸艦。該級艦一共建造2艘,首艦“西北風”號於2004年下水,2005年服役;第2艘“雷鳴”號也於2007年3月7日被法國海軍接收。眾多高新技術的應用,使“西北風”級艦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它既可執行兩棲作戰任務,也可擔當多國部隊聯合作戰指揮艦任務,還能承擔各種支援任務,是—種整體性能優良的新型多功能兩棲攻擊艦。
建造背景
在建造“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之前,法國已經擁有一支較強的兩棲艦隊。這支艦隊裝備有2艘“閃電”級和2艘“暴風”級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其中“閃電”級還是20世紀90年代剛剛服役的新型艦。但隻有一艘“戴高樂”號航母在役,如果遇到“戴高樂”號航母大修或休整時,就不能更好地提供多國作戰的指揮平台和有力支援垂直登陸的艦艇了。加上已到垂暮之年的“暴風”級,難以應對現代戰爭的新格局。於是,2000年法國海軍與艦艇建造總局簽訂了4.72億美元合同,要求其用商業標準建造新型艦艇——“西北風”級。
動力裝置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艦艏部分和艙室模塊由太平洋船廠負責,艦舯、艦艉和全艦總裝合龍任務則由布雷斯特船廠負責。該級艦采用了全電力推進係統,取消了傳動機械、主軸和舵機等複雜裝置,簡化了總體結構,提高了動力係統可靠性。它的動力裝置為4台總功率為208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航速19節,以15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1.1萬海裏。
良好的隱身術
“西北風”級具有很好的隱形效果,其艦中靠後舷的上層建築采用了具有隱形性能的集成化設計,改變了艦上部結構幾何形狀,凸顯出了簡潔的艦麵;用固態電掃描陣替代旋轉天線;采用封閉式桅杆,在關鍵部位采用多功能複合材料,從而降低了艦體雷達反射信號特征,又能抑製紅外輻射和消除電磁幹擾。此外,艦上還設置了專供指揮部使用的綜合通信係統、數字計算機中心係統和一係列子係統。這為“西北風”級艦成為艦隊旗艦和多國部隊作戰指揮艦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裝載能力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裝載能力也很強。它的飛行甲板麵積為5200平方米,可同時起降6架直升機。飛行甲板下的直升機庫,麵積為1800平方米,可停放16架NH90或“虎”式直升機。艦上還設有麵積1000平方米的車輛庫,可裝載60輛裝甲車或12輛“勒克萊爾”坦克。艦後部有大型塢艙,用於裝載2艘LCAC大型氣墊登陸艇或4艘LCM通用登陸艇。此外,除了編製有160人的艦員艙外,還有能裝運450名全副武裝海軍陸戰隊員的載員艙區,另有一個設69張病床的醫院,還有保障45天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