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聖安東尼奧”級是美國海軍為實施其“由海洋轉向陸地”的新戰略而建造的新一代戰艦,該計劃於1993年由美國國防采購委員會批準。該級艦是以“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為母型發展而來,主尺度與排水量比“奧斯汀”級要大,功能較全,主要是為了替代現役的“奧斯汀”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安克雷奇”級船塢登陸艦、“新港”級坦克登陸艦以及已經退役的“查爾斯頓”級兩棲貨船。今後,該級運輸艦將成為美海軍登陸艦隊的主要投送工具。
良好的隱身性能
“聖安東尼奧”級通過巧妙的設計,減少了各種反射特征,從而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該級艦的艦體為V字型,上層建築的鋼結構呈倒V字型向內傾斜,這樣的設計可以減少突出在外的裝備;艦上甲板及船體上的獨立部件在設計上都力求降低雷達截麵積(RCS),艦上的其他部件也盡量不暴露在外,而是裝置在艦體中或者舷牆內;在桅杆、雷達、RAM導彈發射裝置等設備的突出部分均塗有雷達電磁波吸收材料,並采用先進的消磁係統,以降低磁信號特征,雷達反射麵和紅外輻射麵積僅為“惠德貝島”級的1%。
強大的攻防能力
美國海軍目前在役的大多數兩棲艦艇隻配有傳統的、有限的自衛武備,而“聖安東尼奧”級裝備了更強的防空武器:“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RAM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改進型“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和先進的電子戰係統,大大增強了兩棲艦隊的防空能力。此外,為增強艦艇自衛防空能力,從該級艦第6艘起,將裝備美國海軍最新研製的艦艇自衛係統,即一種集成艦艇自衛係統,由多功能雷達、“海麻雀”導彈、先進的綜合電子戰係統和紅外搜索與跟蹤係統組成。屆時將在前5艘上改裝艦艇自衛係統。
俄羅斯登陸艦
“鱷魚”級登陸艦
“鱷魚”級登陸艦技術檔案
艦長:113米
艦寬:15.5米
吃水:4.5米
滿載排水量:4700噸
最高航速:18節
人員編製:100人,並可載士兵300人
動力裝置:2台6660千瓦柴油機
武器裝備:2或3座雙聯裝SA—N—5“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可載16枚導彈;2座雙聯裝25毫米火炮;2座20管裝火箭發射炮(3型和4型艦)
“鱷魚”級坦克登陸艦(1171型)是蘇聯第一級大型登陸艦,它是在重型拖船基礎上建造的,可裝載300名登陸部隊官兵和1700噸的裝備(20輛坦克和車輛、40艘小艇)。首艦於1966年開始在加裏寧格勒服役,是蘇聯海軍在二戰後建造的最大的坦克登陸艦。
結構特征
“鱷魚”級坦克登陸艦是蘇聯海軍兩棲作戰的主力艦,共建造4型11艘,最後一艘艦於1976年完工。該級艦設有首舌門和尾舌門,3型艦的艦橋結構升高,艦艏增加了甲板室以安裝對岸轟擊火箭發射架。4型艦與3型艦類似,隻是在上層建築之後的中線上增加了2座雙聯裝25毫米火炮。除了一個沿艦體延伸91.4毫米長的坦克甲板外,還有2個較小的甲板區和一個艙。
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鱷魚”級登陸艦經常在西非、地中海和印度洋出沒,艦上通常載有步兵部隊。現在該級艦有一半已經報廢或拆解。在剩餘的艦中,2艘在黑海艦隊,2艘在太平洋艦隊,1艘在波羅的海艦隊。1995年將1艘出售給了烏克蘭。
“蟾蜍”級登陸艦
“蟾蜍”級登陸艦技術檔案
艦長:112.5米
艦寬:15米
吃水:3.7米
滿載排水量:4080噸
最高航速:17.5節
動力裝置:2台14140千瓦16ZVB40/48柴油機
武器裝備:l座四聯裝SA—N—5“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57毫米炮(Ⅰ型艦);l座76毫米炮(Ⅱ型艦);2座30毫米炮(Ⅱ型艦);2座BM—21型
122毫米炮(某些艦裝有);2座20管火箭發射裝置
“蟾蜍”級是蘇聯在1965年開始建造的首批大型登陸艦“鱷魚”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坦克登陸艦。它分為Ⅰ型和Ⅱ型兩種型號,其不同主要在武器裝備上。“蟾蜍”級坦克登陸艦和“伊萬·羅戈夫”級船塢登陸艦的製造成功,標誌著蘇聯的兩棲作戰艦艇邁入了先進行列。
型號簡介
Ⅰ型在波蘭格坦斯克的北方船廠建成,共25艘,建造分兩段時間進行,一段是1974—1978年,另一段是1980—1988年。Ⅱ型艦共建3艘,首艦於1987年動工,於1990年5月服役,第3艘已於1992年建成。該級艦中有1艘於1979年出售給南也門。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兵力削減,目前在俄羅斯海軍中尚有18艘“蟾蜍”級在役。
外形特點
“蟾蜍”級采用了滾裝型設計,坦克甲板伸至整個艦長,從艦艏1/3—l/4艦長處,上甲板向上斜升,往後平直。上層建築布置在艦的中後方,它前麵的上甲板為裝載甲板,上麵開有一個裝貨艙口。上甲板前端呈方形,以便於布置首門跳板。
裝載能力
“蟾蜍”級是”鱷魚”級坦克登陸艦的改進型,吃水和噸位都比”鱷魚”級要小,易於直接搶灘登陸,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均衡裝載”的要求,提高了獨立作戰能力。其裝載士兵與車輛的能力比“鱷魚”級高。它有兩種裝載方式:一種是裝l0輛主戰坦克和190名登陸士兵,一種是裝載24輛裝甲戰鬥車和170名士兵。
武器陣容
“鱷魚”級的武器配置也比較合理。該級艦中至少有5艘艦在艏樓尾端設有火箭發射架,其中Ⅱ型艦武器配置較強,均有導彈、火箭、艦炮和水雷,其中SA—N—5“杯盤”發射裝置備導彈32枚,射程6000米。Ⅱ型艦用76毫米炮和防空炮(ADG)取代了Ⅰ型艦2座雙聯裝57毫米炮,並增設了2座30毫米炮,從而增強了武器火力。雷達和電子戰裝備也不同。後桅杆由一個延伸到上層建築的固體結構取代。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技術檔案
艦長:159米
艦寬:24.5米
吃水:6.5米(船塢注水8.5米)
最高航速:20節
滿載排水量:14060噸
人員編製:400人
動力裝置:2台29400千瓦M8k燃氣輪機
武器裝備:l座雙聯裝SA—N-—“壁虎”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共20枚導彈;2座四聯裝SA—N—5“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雙聯裝76毫米炮;L座BM—21型122毫米炮(海軍型);2座20管火箭發射裝置;4座6管AK630型30毫米炮
“伊萬·羅戈夫”級是一級多功能的船塢運輸艦,能裝載登陸艇、坦克、車輛、直升機、人員和其他裝備。該級艦是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執行從近海防禦向遠洋進攻轉變的戰略期間計劃製造的,它的出現代表了蘇聯海軍的戰略發展方向。
研製過程
“伊萬·羅戈夫”級船塢登陸艦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由加裏寧格勒的揚塔爾船廠建造,共建成3艘,第4艘投建後沒有建成。首艦“伊萬·羅戈夫級”號於1978年服役;第2艘艦“亞曆山大·尼古拉耶夫”號於1982年4月下水;第3艘艦“米特羅凡·莫斯卡連科”號於1991年5月服役。該級艦的建成,使蘇聯/俄羅斯海軍具備了跨洋兩棲作戰的能力。但在90年代俄羅斯海軍兵力大縮減過程中,該級艦的前兩艘相繼退出現役,隻剩第3艘“米特羅凡·莫斯卡連科”號在役。
布局緊湊
“伊萬·羅戈夫”級設計新穎,體現出蘇聯艦艇獨特的一麵。其艏樓短小,上有3座雙聯裝76毫米炮;橋樓高大,長約50米,高15米,主要用來布置機庫和住艙。橋樓頂上有煙囪、桅杆等。艏樓和橋樓之間為直升機甲板。船體內部主要為塢艙和坦克艙,兩者由一個斜坡相聯。在塢艙和坦克艙下麵布置有機艙、壓載艙、彈藥艙和燃油艙等。
功能齊全
“伊萬·羅戈夫”級能裝載登陸艇、坦克、車輛、直升機、人員和其他裝備。坦克倉設在前麵,直通首大門可裝載坦克或車輛;塢艙設在艦艉,能容納各種登陸艇。上層建築前後各設1個機庫,最多容納6架直升機,平時隻帶4架。機庫前設有前、後兩個升降平台。由於艦艏設有跳板和雙扇側開式首大門,使其具有直接搶灘登陸能力。此外,艦上還配備了較多的電子設備,可兼作兩棲戰指揮艦使用。
作戰能力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的武器裝備較強,主要由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兩部分組成。對空防禦武器主要有SA—N—4“壁虎”和SA—NS“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其射程分別為15千米和6千米。對岸火力支援武器主要有BM21型122毫米炮和20管火箭發射裝置,射程為9000米。加之氣墊登陸艇和直升機在艦上的應用,不僅使它的登陸範圍大為擴展,而且也增強了垂直攻擊能力。
先天不足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在這艘噸位不大的艦上設前後兩個直升機升降平台,減少了甲板麵積的利用率。其次,由於它的排水量有限(僅1萬多噸),但卻集中了登陸艦艇的所有功能,使得裝備之間造成抑製,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其本身擁有的功能。最後,由艏樓和橋樓組成的上層建築過於高大,易遭敵方攻擊。
法國登陸艦
“閃電”級登陸艦
“閃電”級登陸艦技術檔案
艦長:168米
艦寬:23.5米
吃水:5.2米。
滿載排水量:12400噸
人員編製:210人
動力裝置:2台功率為11544千瓦的柴油機,裝有艏側推器
最高航速:21節
武器裝備:2套“西蒙巴德”近程防空導彈係統、2座127毫米炮、L座40毫米炮和2座20毫米炮等少量近距自衛武器
“閃電”級是法國海軍最新服役的一級船塢登陸艦,共3艘。首艦“閃電”號於1990年正式服役;第二艘“熱風”號於1998年正式服役;還有一艘正在建造中。前兩艘全部被分配到法國海軍土倫基地地中海司令部,其主要任務是在無準備的海岸上用於步兵和裝甲車輛登陸以及海軍軍事力量和“人道主義”任務的機動後勤支援。
別具一格
“閃電”級的甲板在設置上別具一格。艏樓內部的空間作為固定機庫,可停放4架“超美洲豹”或2架“超黃蜂”直升機。機庫後部是直升機主起降甲板,設有2個起降點。主起降甲板後部是可伸縮式活動甲板,上麵可停放1架直升機或1部車輛,這層活動甲板可通過滑軌縮進主起降甲板下麵。活動甲板後部是一層直升機起降甲板。這三層直升機起降甲板呈階梯狀。甲板下層是麵積約1640平方米的浮船塢,可容納10艘大型登陸艇,浮船塢作幹船塢使用時可運送l艘巡邏艇。此外,上麵還安裝有1個船貨升降機,升力高達52噸;1台12米起重機額定吊運能力為37噸。
設備齊全
“閃電”級安裝了“西尼特”—8戰鬥數據係統和一套命令支援係統,並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模塊化建造方法,全艦由96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重約80噸。該級艦除可運送兩棲作戰兵力實施後勤保障等外,還具有指揮能力,艦上設有作戰計劃擬定室、兩棲作戰綜合指揮室、作戰情報中心和通信中心等。為了符合軍事行動和人道主義行動需求,艦內還設置了一個麵積為500平方米的包括手術室、觀察室和47張病床等的醫務區,用於大規模的醫療和撤退任務。
武器從簡
由於“閃電”級艦的防禦任務主要由編隊內的其他戰艦負責,所以它隻安裝了由歐洲導彈設計局提供的2套“西蒙巴德”雙聯裝導彈發射裝置,主要用於發射“西北風”近程防空導彈。此外,還有2座127毫米炮、l座40毫米炮和2座20毫米炮等少量近距自衛武器。
乘載能力
“閃電”級編製人數是210名,其中有13名軍官。該艦的持久力為30天,能夠搭載容納467位乘客或軍人,或者用於搭載700名乘客,在危機時期能夠容納人數可以達到1600名。
日本登陸艦
“渥美”級登陸艦
“渥美”級登陸艦技術檔案
滿載排水量:2500噸
艦長:89米
艦寬:13米
吃水:2.7米
最高航速:14節
人員編製:95人
動力裝置:2台川崎—曼恩公司的V8V22/30ATL2960千瓦柴油機
武器裝備:2座“博斯福”雙聯裝40毫米MK—1艦炮;2座美國MK—51火控係統,用於40毫米炮軍運能力:130名士兵,400噸貨物
“渥美”級是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老式坦克登陸艦,除作為兩棲作戰裝備外,更多的用於平時的救災。由於該艦采用艦艏搶灘方式登陸,艦型艏部肥鈍,吃水淺,難以提高航速,到90年代被新一代的“大隅”級登陸艦所取代。
命名方法
日本海軍將登陸艦艇稱為運輸艦艇。登陸艦以國內半島命名,登陸艇則以艦種加編號。如“大隅”級登陸艦的首艦“大隅”取名於日本西南鹿兒島東側的大隅半島;“三浦”級坦克登陸艦的首艦取名於神奈縣橫須賀東南的三浦半島;“渥美”級坦克登陸艦的首艦“渥美”取名於愛知縣南端的渥美半島,“本部”取名於衝繩島西北部的本部半島,“根室”取名於北海道東部的根室半島;“由良”級通用登陸艦“能登”取名於愛媛縣西南端的由良岬,登陸艇以數字編號命名,如“運輸艇1號”等等。
生產狀況
“渥美”級是由日本佐世保重工業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艦“渥美”號建於1972年11月27日,二號艦“本部”號建於1973年12月21日,三號艦“根室”號建於1997年10月27日。“渥美”級的運載能力很好,可以運載130士兵和400噸貨物。
“大隅”級登陸艦
“大隅”級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作戰艦艇中標準排水量最高、外部尺寸最大的登陸艦艇,也是日本戰後最大的坦克登陸艦。計劃製造4艘,首艦於1996年11月18日下水,1998年3月服役,第2艘“本部”號和第3艘“根寶”號也於1999年和2000年開工,並於2002年和2003年服役。該級艦主要用於搭載重型直升機、LCAC氣墊登陸艇,運送坦克和裝甲車輛、人員和作戰物資進行登陸作戰。它的作戰能力實質上早已超出了日本海上自衛隊防衛作戰的需要,是日本軍力急劇膨脹的一個縮影。
研製背景
為了增強兩棲作戰艦艇的力量,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發展力度,建造了“三浦”和“渥美”兩級中型坦克登陸艦各3艘,但這兩級艦都存在排水太小(分別是1500噸和2000噸)和速度低(13節左右)的問題,與日本當時積極擴充遠洋作戰能力的要求極不適應。於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決定發展一種速度快、裝載量大,適合現代兩棲作戰要求的新一級大型登陸艦,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新一級登陸艦“大隅”級終於成功出爐。
開創第一
“大隅”級登陸艦創下了戰後日本海軍艦艇史上的很多個第一。如艦體長度為第一(178米);在作戰艦艇中的標準排水量為第一(8900噸);在兩棲艦船中,它首次采用了隱形設計,無前開門,搭載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並裝備2座“密集陣”炮。
改裝潛力大
“大隅”級是按兩棲攻擊艦設計和建造的,目前按兩棲船塢運輸艦進行係統配置,所以改裝起來有很大的餘地。從載機方麵講,其車輛甲板可以改裝為機庫,飛行甲板首端可以加裝滑躍式起飛甲板,使其可以搭載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混合航空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兩棲攻擊艦,執行兩棲作戰和製海與反潛任務。
典型的構造
“大隅”級的外形酷似輕型航母或直升機母艦,采用了直通式飛行甲板、島式上層建築,這是繼美國海軍“塔拉瓦”級之後出現的兩棲攻擊艦所采用的典型外形。它的內部構造同樣典型,飛行甲板下麵設有一層從艏至艉的通長甲板,用於布置居住艙和生活設施。甲板下是車、艇的存放空間。其中尾段50多米為幹式塢井甲板及高速沉浮係統,可攜載2艘氣墊登陸艇,其前方為23—80米的車輛甲板,車輛甲板前後兩端各設1台大型升降機通往飛行甲板。車輛甲板可以改裝為機庫,存放6—8架大型垂直登陸直升機。這突破了日本海軍以往登陸艦單一的搶灘登陸模式;實現了既可憑借氣墊登陸艇搶灘登陸,又可以借助艦載直升機實施垂直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