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轟炸機4(2 / 3)

翼展:38.00米 機長:28.13米

機高:49.15米 實用升限:7360米

最大起飛重量:310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433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4台“火星”型空冷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5-6門20毫米機炮,3挺7.7毫米機槍

H8K“艾米麗”偵察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使用的唯一一種四發遠程進攻型飛機,又稱“2”式大艇,它是日本海軍飛機中的一大傑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的水上飛機之一,主要用來執行偵察和運輸補給任務。該機共有5種型號,其中H8K1—H8K4型為偵察機,H8K2-L“晴空”為運輸機。

生產狀況

H8K偵察機是“97”式大艇的後繼機型,它是日本為了滿足1938年對四引擎海上偵察飛機的需要,由川西公司特意研發設計的。1941年該機進行了首次試飛,在對水上操縱性能進行改造後,以海軍“2”式大艇11型的名義正式投入生產,其代號為“艾米麗”。從1941年至1945年,該機共生產了167架。

性能特點

無論是從氣動布局、航程、航速,還是裝甲防護方麵來看,H8K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偵察機。該機為全金屬結構,采用了低阻機翼和高力臂載荷值的窄機身。由於安裝了4台日本功率最大的“火星”型空冷活塞發動機和雙開縫增升襟翼,使起飛性能大為改善,最大速度可達433千米/小時。該機的機頭、機身上方、兩側及機尾,裝備著清一色的20毫米機炮旋轉炮塔,翼下可掛2噸炸彈或2顆魚雷,這些強大的射擊火力及裝甲係統,使攻擊者很難接近它。

不斷改進

H8K偵察機經過多次改進,動力、速度和火力都得到了很大增強。如1943年夏天投產的“2”式大艇12型(H8K2)改裝了“火星”22發動機。機頭延長,立尾擴大,艇底增設了尾鰭,機翼結構加強,將機背的半球形雙聯炮改為電動炮塔。部分飛機上的機頭兩側裝上了三式空6號搜索雷達天線,這使H8K成為日本首次裝備水上艦船雷達的飛機之一,並在戰爭後期對付美國潛艇時取得了一些戰績。

天公不作美

H8K水上飛機執行第一次任務是在1942年,當時該機剛剛配屬海軍,就被受命去轟炸珍珠港。3月3日,2架H8K在橋爪壽雄大尉的指揮下從馬紹爾島起飛。經過長時間的飛行後,它降到水麵,在指定的潛艇上補充了11356升汽油後,迎著14米/秒的風速和2米高的大浪起飛,直取瓦胡島珍珠港。但糟糕的是,在4日淩晨2時,H8K鎖定目標準備投彈時,意外卻突然降臨:天空的雲量猛增,使目標在雲層下時隱時現,所投的炸彈全部偏離了目標方向,隻在樹林中震碎了一家住戶的玻璃窗。2時30分,隨後趕到的飛機也在投放炸彈時,也遠遠偏離了目標,竟將炸彈統統扔進了海裏。最終,經過12小時的飛行,機組雖雙雙安全返回,但卻兩手空空,毫無戰果。

美國沃特OS2U“翠鳥”偵察機

OS2U-3偵察機技術數據

翼展:10.95米 機長:10.31米 機高:4.61米

最大起飛重量:2722千克 實用升限:4650米

最大飛行速度:264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333千瓦普-惠R-985-AN-2 星型風冷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62毫米“勃朗寧”機槍

沃特OS2U“翠鳥”偵察機是美國海軍的第一種可以由艦載彈射器彈射升空的單翼機,共有OS2U-1、OS2U-2和OS2U-3三種型號。該機能在水麵或陸上降落,可作為偵察機、反潛機和救援機使用。在直升飛機發明之前,OS2U“翠鳥”就是遇險飛行員眼中的救援機。

製造背景

1937年,為了替換03U雙翼機,美國海軍提出要建造一種能從船上彈射起飛,以實施營救和偵察任務的新式偵察機。在參加競標的三家飛機公司中,長期為美國海軍生產觀測和偵察飛機的沃特-西科斯基公司的XOS2U-1模型機以大膽而新穎的設計被選中。1938 年8 月2 日,XOS2U-1原型機順利通過評估。隨後,美國海軍航空局與沃特-西科斯基公司簽署了54架飛機的生產合同,並將其定名為OS2U-1。

大膽創新

OS2U-1偵察機為雙座中單翼布局,在設計上具有許多創新之處。如它是最早采用電焊工藝的量產飛機;機身為鋁合金硬殼式構造,隻在機翼後部和操縱麵上使用了布蒙皮(擾流板除外)等。1940年12月,OS2U-1全部完工,被部署在“科羅拉多”號戰列艦上的第4 觀測中隊。該機安裝了1 台333千瓦普拉特-惠特尼R-985-48發動機,和原型機不同的是其觀測員座艙罩前端的形狀為方形而不再是弧形,並在後艙裝上了環狀無線電定向儀天線。在54架生產型OS2U-1 當中,有49 架安裝了埃多公司生產的浮筒,被分配給戰列艦和巡洋艦作觀測偵察之用,另有5 架安裝了輪式起落架,部署在陸上基地。

OS2U-2

1939年,在沃特公司還未完成OS2U-1 的生產任務時,美國海軍便訂購了158 架由OS2U-1改進而成的OS2U-2。大部分OS2U-2被部署在佛羅裏達州的彭薩科拉航空站或傑克森維爾航空站,供偵察中隊巡邏使用。除此之外,它也被用作教練機使用。OS2U-2與OS2U-1 在外觀上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配備了自封油箱、140磅裝甲,並在機翼內側增加了附加油箱,使載油量有所增加。為了防止爆炸性蒸汽的積聚,燃油係統還專門采用了一套二氧化碳裝置。這些改進使OS2U-2的最大重量上升至2749千克,最大速度降低為273千米/小時。

援救事件

OS2U“翠鳥”曾在1942年營救過美國飛行員——史迪理肯貝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傑出的空中英雄)。當時史迪理肯貝克駕駛的B-17“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在太平洋海麵迫降,是“翠鳥”使他成功獲救。在同一天,該機還救出了另外兩名飛行員。但因載人太多,飛行員不得不在水麵上滑行了40千米後,降落到最近的陸地。

OS2U-3

OS2U-3 是產量最大的“翠鳥”,共生產了970 架,1941年5月23日被美國海軍接受。它在外觀和性能上與前兩種機型並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增加了保護機組的裝甲,空重相應增至2052千克,最大時速降為245千米/小時。OS2U-3 在機鼻右側靠近風擋的地方設置了1副托架,用於安裝1台費爾柴爾德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由於這種相機過於笨重,因而從未在實戰中使用過,僅用於訓練和炮術練習。

美國泰勒“奧斯特”偵察機

“奧斯特”MK Ⅳ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0.97米 機長:6.83米 機高:2.44米 最大起飛重量:839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09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5639米 航程:402千米

動力裝置:1台97千瓦的“萊卡明”0-290-3水平對置4缸發動機

最大巡航速度:180千米/小時

“奧斯特”係列是美國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用私人飛機市場的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的輕型飛機,但後來卻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重要的偵察機。在整個戰爭期間,“奧斯特”MKⅠ-Ⅴ係列飛機大量生產,並服役於皇家空軍空中觀察所中隊,出現在各個戰場。

投入生產

1938年,隨著泰勒飛機在美國獲得的巨大成功,泰勒公司特許可在蘭斯特希爾郡托馬斯頓建立了英國分公司,並授權其生產總公司生產的輕型飛機。開始時隻有幾種民用衍生機型得以生產,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些飛機經過評估後都被用於空中的偵察任務。泰勒飛機公司的Plus C型飛機也被選中投入生產,其軍用代號為“奧斯特”MKⅠ。

幾種型號

“奧斯特”係列有五種型號。由於當時使用的“萊卡明”發動機奇缺,所以MKⅡ隻生產了2架。MK Ⅲ的動力比MKⅠ要小,安裝了1台97千瓦的吉普賽·梅吉爾發動機,共生產了470架。MK Ⅳ的內部更加簡潔,裝有美製的“萊卡明”0-290發動機,其座艙更大,可容下第3個座位,飛行控製板裝於左側。MK Ⅴ是戰時常用的一種機型,它采用了盲飛檢測儀並進行了一些其他的改進,共生產了800多架。

軍中風采

“奧斯特”偵察機非常靈活,能夠避開敵人的戰鬥機,也可以從簡易的草地機場起飛。由於需要從高低不平的簡易機場起降,“奧斯特”飛機擁有巨大的機輪和輪胎。有的機型為了在冰雪覆蓋的地形或湖麵上起降,還裝有滑撬和浮筒。“奧斯特”係列飛機在北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南歐和北歐等地區都曾服役過,其頂峰時期,共裝備了19支飛行隊,並且經常利用其卓越的短跑道起飛特性在距前線很近的地方進行作戰。

結構特點

“奧斯特”偵察機是一種理想的炮兵校射偵察機。飛機的上單翼安裝有巨大的後緣襟翼,這不僅可以使飛機以很低的速度飛行,而且有利於觀察並記錄地麵目標。飛行員和觀察員都位於用玻璃封閉的座艙內,具有良好的視界。在某些特殊飛行需要時,座艙後部可以裝應急貨物。飛機的尾部安裝有巨大的方向舵,使得飛機在很慢的情況下轉向,在方向舵上還有一塊巨大的平衡錘。

美國波音RC-135偵察機

RC-135V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39.88米 機長:41.53米 機高:12.7米

最大起飛重量:144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99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375米 最大航程:10000米

動力裝置:4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3-P-9渦扇式發動機

近年來,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美軍將該地區納入防禦重點。而在美軍對該地區實施的五花八門的偵察活動中,美國空軍最先進的戰略電子偵察機——RC-135無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該機是美國空軍偵察部隊中服役時間最長、飛行性能較穩定、且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期間都能發揮作用的一種重要戰略偵察平台。自問世以來,RC-135被長期部署在亞太地區,主要擔負對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的戰略偵察任務,被美國空軍視為與新一代軍事偵察衛星和遠程無人駕駛飛機並駕齊驅的21世紀最重要的偵察工具。

改進而來

RC-135偵察機於1964年開始裝備美國空軍,是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為全麵監視蘇聯彈道導彈基地及試驗情況,於20世紀60年代

初在C-135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種高空電子偵察機。它能在公海上跟蹤導彈彈頭的飛行狀態,並推測彈道導彈的性能及相關數據,判斷發射點和彈著點的位置。

家族成員

RC-135偵察機自問世以來已有多種改進型,如A、S、U、V、W、X等型號,其中X型是最新型號。這些型號的偵察機可分別用於信號情報、電子情報和彈道導彈情報的偵察。如RC-135A機主要是用於執行測繪地圖任務;RC-135S“眼鏡蛇球”專門用於執行導彈觀察任務;RC-135U“戰鬥派遣”主要用以收集各類電磁波;RC-135V/W“聯合鉚釘”主要執行電子偵察與監測任務;TC-135SW型主要用於訓練;RC-135X“眼鏡蛇眼”則主要用於追蹤彈道飛彈的重返大氣載具。

歸屬

目前,美國空軍共有2架RC-135U、17架RC-135V/W和3架RC-135S戰略偵察機,全部隸屬於美空中戰鬥司令部下屬的第55聯隊。該聯隊駐紮在美國本土的奧福特空軍基地,因此,RC-135飛機機尾都有“OFF”字樣。RC-135的標徽除了表示RC-135偵察機的圖案外,還寫有這樣的口號:“偵察是我的生活,危險是我的業務。”每架RC-135上包括4名飛行技術人員在內的機組人員,他們分別來自於第55聯隊不同的中隊。如果RC-135被調到亞太地區執行任務,通常由駐日本衝繩空軍基地的第82偵察中隊負責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極強的探測能力

RC-135偵察機裝備有高精度電子光學探測係統和先進的雷達偵察係統,可以搜集對方預警、製導和引導雷達的頻率等技術參數,能捕捉對方飛機、軍艦、潛艇、雷達、指揮所及電台發出的電子信號,可在公海上跟蹤載入大氣層的導彈飛行狀態,並推測出彈道導彈的相關數據;在萬米高空可偵察到600—800千米的電台;機上還裝備有紅外探測器和前視雷達,其探測距離達到238—370千米;機上通信信號偵察係統可偵測到對方的音頻、話頻、電傳、電報等信號。

先進的技術設備

RC-135偵察機的機載電子偵察設備可以搜集、處理製導導彈的電磁頻譜及相關信息,能適時進行定位、分析、記錄和信息處理。新改進的X型RC-135偵察機,裝備有電子光學係統,包括遠距離可視紅外偵察傳感器、遠距離激光距離測量係統和任務檢測軟件,這些設備有的還是第一次投入使用,其偵測性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高分辨率

RC-135偵察機具有極高的分辨率。如RC-135V/W的偵測電磁脈衝的寬度可達0.1米, 方位能精確到0.1度,可在360千米內分辨出3.7米長的物體;能分析跟蹤無線跳頻的變化,截取較低的電信號,辨別出雷達或通信裝備的方向、位置和功率,並把它與另一同類發射源區別開來。該機的語音識別係統可以根據偵集的語音分辨出講話人的身份、職業和講話地點。

來去自如

由於RC-135偵察機的性能出色,加上其上裝備的高頻、甚高頻和極高頻無線電通訊、雷達和多普勒/GPS/INS先進的導航係統,所以它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不需要進入敵國領空或者過於貼近敵國領空活動,在公共空域就能進行偵察活動,這便大大增強了其執行任務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由於在國際空域飛行,無需考慮自衛,所以RC-135也沒有配備武器係統。

黃金搭檔

平時,RC-135主要用於對世界範圍內的目標國進行高空遠程戰略偵察。戰時,該機可彌補其他飛機獲得情報的不足,可與E-3預警指揮機和“聯合星”聯手向決策者、戰場指揮官和戰鬥機飛行員提供適時的戰鬥管理情報。如今,RC-135V/W和E-3的組合已成為海灣戰爭和波黑衝突中美國空軍進行空戰的一張王牌。

實戰中的表現

近年來,RC-135的身影頻頻出現在戰場上。在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行動中,RC-135首次參加實戰。海灣戰爭中,4架RC-135對伊拉克進行不間斷的偵察監視,平均每天有2架在空中飛行,每架飛機一次偵察時間為12小時。在科索沃戰爭中RC-135從希臘的鬆達灣起飛,然後在距科索沃有相當距離的亞得裏亞海上空巡弋,以對南聯盟進行不間斷的信號偵察。

隨處可見

在熱點地區,RC-135的“鬼影”同樣隨處可見。在執行所謂伊拉克南部禁飛區飛行南部觀察和“禁飛行動”裏;在“敏捷勇士”、“提供許諾”、“堅持民主”等軍事行動中,RC-135總不忘插上一腿。此外,平時的許多偵察活動中也少不了它。以亞太地區為例,美國空軍部署在日本衝繩島的RC-135總是從基地出發後先向北飛行,快到目標國領海領空時開始轉彎向南飛行,沿著目標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空邊界平行飛行,一直到最南邊,然後再調頭往北飛行,一次起飛大約可以循環偵察飛行4次,最後返回衝繩基地。

美國洛克希德U-2偵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