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轟炸機4(1 / 3)

德國容克Ju 188偵察機

Ju 388L-1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22.00米 機長:15.20米 機高:4.35米

最大起飛重量:14675千克 實用升限:13450米

最大飛行速度:665千米/小時 航程:3475千米

武器裝備:2挺13毫米機炮 乘員:3-4名

Ju 188偵察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Ju 88雙發轟炸機的改進型,該機在Ju 88的基礎上擴大了翼展、拓寬了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並重新設計了機頭,於1941年投入生產,被當作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偵察機、夜間戰鬥機使用,時速可達665千米。作為高空轟炸機時,其最高時速可達690千米。此外,該機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改變最大的飛機,它的生產貫穿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該機在設計之初就打算作為更高級轟炸機的過渡產品使用,因而留有很大的改動空間。

生產狀況

Ju 188共有S、T、D、E、F等幾個型號,其中S、T、E型是轟炸機型,有加壓座艙,裝有寶馬801星型氣冷發動機;D、F型是偵察機型,裝有尤莫213直列液冷發動機,各型共生產了1036架。

發展型——Ju 388

Ju 388是Ju 188的發展型。它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資源缺乏和前線的迫切需求,於1944年改進而成的。一共研製了三種型號:即K-轟炸型、L-偵察型、J-夜間戰鬥機型,但僅有L高空偵察型在戰爭末期參與了實戰。

德國布洛姆·福斯BV 138偵察機

BV 138C-1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27.00米 機長:19.90米 機高:6.60米

最大起飛重量:14700千克 實用升限:5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85千米/小時 航程:4295千米

動力裝置:3台481千瓦“尤莫”205D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20毫米MG機炮,1挺13毫米機槍,1挺7.9毫米MG機槍,300千克炸彈

BV 138偵察機曾經被命名為Ha 13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名的水上偵察反艦巡邏飛機,它是由德國布洛姆·福斯船廠飛機分部研製和生產的,曾先後在波羅的海、大西洋北部、北極海區及盟國商船隊途經的各個海域配合德方的潛艇部隊聯合作戰,協助潛艇偵察與指示目標,對盟國海上補給線形成嚴重威脅。1938年至1943年間,該機共製造了297架。

別致的氣動布局

BV 138的研製始於1935年春天,1937年7月15日進行了首次試飛,並於1939年定型。BV 138家族相當龐大,也各具特色。但從氣動布局上來說,要數BV 138B的最為別致:一副稍有上反的梯形平直上單翼,將作為機身的大型短艙和左右兩側安裝發動機的尾梁連成一體,尾梁尾部由一片平尾和雙垂尾相連在一起,使主要部件形成“井”字構造。機身背部另有1台發動機,但位置略高,使全機3台水冷“尤莫”205D活塞發動機從正麵看去呈“品”字形結構排列。

光榮使命

1941年初,兩個駐法國的BV 138A-1中隊按BV 138B-1型標準改裝後,被派往波羅的海執行任務。當時,他們以挪威為主要活動基地,偵察活動範圍覆蓋北大西洋及北極圈,主要執行搜索和攻擊蘇聯在北極圈內的護航船隊。在此期間,BV 138擊落過1架“卡特萊納”水上偵察機和1架“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

德國阿拉道Ar 240偵察機

Ar 240 A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4.34米 機長:12.81米 機高:3.96米

最大起飛重量:10500千克 航程:22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618千米/小時(6000米高度)

實用升限:10200米

動力裝置:2台1295千瓦戴姆勒—奔馳DB 603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92毫米MG固定航空機槍,2座FA 9遙控炮塔

Ar 240是阿拉道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空軍開發的一種雙引擎多重任務重型戰鬥機。原型機於1940年首飛,雖然它在飛行速度、升限、航程方麵都具有相當優勢,但因在操作性能上存在嚴重缺陷,德國在生產了15架原型機之後,便取消了該項目,其原型機的機體後來被用於各種測試。

齊頭並進

1938年,德國為了防止梅塞施米特Me 110重型戰鬥機過時,便提出設計更先進的第二代重型戰鬥機。阿拉道和梅塞施米特兩家公司都積極響應,分別設計了Ar 240和Me 210重型戰鬥機。德國航空部對兩家的設計方案都比較滿意,並要求兩家公司分別按各自的方案試製出原型機。但當Me 210已經研製成功,並投入現役時,設計前衛的Ar 240仍由於技術含量高,研發周期長,在不斷地進行技術攻關和試飛驗證。

技術先進

Ar 240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後緣襟翼技術,其後緣襟翼可以繞軸向後下方偏轉和延伸,使機翼的彎度和麵積增大,從而提高機翼的升力,降低飛機的著陸速度。Ar 240采用的新型的控防禦炮塔係統的瞄準具設在後駕駛艙,由領航員/射手操縱,瞄準具通過液壓係統和位於飛機頂部及腹部的“煎餅”型炮塔相連接,領航員/射手隻需呆在自己的座位,通過瞄準具遙控頂部和腹部炮塔,對目標進行精確瞄準射擊,而不需要進入炮塔進行手動操縱。此外,該機裝備的加壓座艙能減輕飛行員在4500米高空飛行時的疲勞程度。

德國福克爾-沃爾夫Fw 189“梟”偵察機

Fw 189A-1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8.40米 機長:12.03米 機高:3.10米

最大起飛重量:3950千克 航程:670千米 乘員:2人

最大飛行速度:33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000米

武器裝備:4—6挺7.92毫米機槍,4枚50千克炸彈

Fw 189“梟”偵察機是福克爾·沃爾夫公司為德國空軍研製的一種雙發戰術偵察機/炮兵校射機。該機於1940年9月開始服役,一共製造了864架。其中有少量的Fw 189C教練機和Fw 189B反坦克強擊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蘇聯進行過高強度的轟擊。

“框子”的綽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隻要看見Fw 189臨空,就知道德國馬上會開始強烈的炮擊。因此,蘇聯紅軍對Fw 189恨之入骨,很想置之於死地。但由於Fw 189在前線上空飛行時有戰鬥機做嚴密的保護,因而很難得手,於是,蘇聯紅軍便給它起了個“框子”的綽號。

結構特點

Fw 189選擇了雙尾桁式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能夠使它在同樣的基本機體內使用不同的機身短艙,而且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並有足夠的靈活性來躲避敵軍飛機和防空火炮。為了擔負戰術偵察任務,Fw 189的三人式機艙還大麵積使用了玻璃,並在機艙頂部和後部攜帶了機槍。除了支架上的總共5枚50千克炸彈外,每側機翼上還安裝了1挺機槍。

英國休潑馬林“海象”偵察機

“海象”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3.97米 機長:11.35米 機高:4.65米

最大起飛重量:3566千克 航程:966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17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5210米

武備裝備:2挺7.7毫米機槍 乘員:3人

“海象”式偵察機和英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噴火”,均出於大名鼎鼎的休潑馬林公司,但它身上看不到半點“噴火”精致秀美的樣子,外形笨拙、速度緩慢,飛行時活像一頭上了岸的“海象”,倒成了對它最貼切的形容。這種雙翼單發可軌道彈射起飛的飛機是英國大型艦船上的標準水上飛機,可以從水上或陸地跑道上起飛,曾被廣泛裝備於皇家海軍的各種大型戰艦。

生產狀況

“海象”式是從早期的“海鷗”式水上飛機發展而來的。該機在1936年6月21日進行了首飛,並開始服役,到1944年共生產了740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162架“海象”供英國皇家海軍和英聯邦海軍使用。戰爭期間,“海象”通常擔任偵察或搜救工作,部分還被安裝了反潛雷達,充當反潛機使用。它的機鼻和機尾各安裝有1挺機槍,通常可搭載3—4名飛行員,其中1名專門用來負責操縱機上的無線電設備。由於“海象”的速度極慢,在空中作戰時,常會淪為敵方戰鬥機的獵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何戰鬥機在空戰中,對它都有絕對優勢。但是麵對潛艇時,獵物就變為了獵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象”一共擊傷或擊沉了5艘德國和意大利潛艇。

發展型——“海獺”

“海獺”水上飛機是最後一種進入皇家海軍艦隊服役的雙翼飛機。它是在“海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機將推進式螺旋槳改為拉進式,機身外形也進行了一定修改。“海獺”共生產了292架,但在戰爭結束前隻交付了94架。

英國肖特“桑德蘭”偵察機

“桑德蘭”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34.38米 機長:26.00米 機高:10.52米

最大起飛重量:29484千克 實用升限:5455米

最大飛行速度:343千米/小時 航程:4330千米

動力裝置:4台888千瓦“飛馬”18型空冷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10挺7.7毫米機槍,2挺12.7毫米機槍,2250千克炸彈或深水炸彈

19世紀30年代,形式多樣的水上飛機在英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為了更新下一代反潛巡邏機,老牌飛機公司——肖特公司於1936年以航行於大西洋航線的C級“帝國”水上旅客機為基礎,設計出“桑德蘭”水上飛機。該機與英國東北部一個著名港口同名,可隨時降至海麵,並擁有14個小時的巡邏能力,它有著可靠的動力裝置、堅固耐用的機體結構、較強的攻擊火器、舒適的乘員工作條件和優異的續航能力,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皇家空軍最可信賴的遠程巡邏機,也是英國皇家空軍最後一種軍用水上飛機。在長達20年的作戰生涯中,它建立了不朽的戰功。

外形優雅

“桑德蘭”是皇家空軍的第一種單翼水上飛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動力炮塔的水上巡邏機。它的外形優雅勻稱,通體為全金屬,擁有一個豎橢圓形橫斷麵的粗機身。機艙分為上下兩層甲板,設有駕駛室、休息室、工作室、臥鋪、軍官餐廳、廚房和廁所。雖然結構稍顯複雜,但這對於連續飛行十幾小時的多人空勤組來說並不多餘。機身底部為單斷階的艇底,可與外翼下的一對浮筒組成完備的水麵漂泊和滑行裝置。在略為上反的梯形上單翼上裝有4台“飛馬”18型空冷活塞發動機。機頭、機身背部和機尾各設有1座7.7毫米聯裝炮塔。

各具特色

“桑德蘭”有五種改型,至1945年停產時共生產了721架。其中,Mk 1為第一種批產型,於1938年開始服役,機背炮塔暫由左右分置的單槍射座組成。Mk 2采用788千瓦的“飛馬”18發動機,並在後期將背部炮塔改為雙聯槍動力驅動單個形式。Mk 3於1942年6月試飛,對背部與尾部炮塔進一步改進,並在尾部裝備了四聯裝機槍。Mk 4型又稱“海灘”,采用1332千瓦布裏斯托爾“大力神”100型大功率發動機和四葉螺槳,改善了氣動和水動性能,並加強了武器裝備,戰後改為“索蘭特”水上客機。Mk 5采用了普·惠公司888千瓦“雙黃蜂”發動機。

英勇奮戰

自1938年服役以來,“桑德蘭”一直配屬於英國空軍的海岸航空隊,但業務上卻受海軍指揮。它在戰爭中主要從事英聯邦國家沿岸水域的反潛巡邏,並屢建奇功。1943年4月3日,數架“桑德蘭”在北海上空不幸與6架德國Ju 88轟炸機相遇。在強敵麵前,“桑德蘭”毫不畏懼,勇敢擊落和擊傷Ju 88轟炸機各一架。擺脫威脅後,機組開始飛往比斯開灣,不料又與8架Ju 88撞在一起。此時,機體相對笨拙的“桑德蘭”隻能盡情揮灑自衛火力。正因為這放手一搏,又有3架Ju 88被擊落。這令德軍驚恐萬狀,隻能倉皇而逃。同年6月,幾架“桑德蘭”又編隊飛往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艦隊錨地,對著名的塔蘭托軍港進行了空襲。

創造奇跡

1945年5月29日,一架有機械故障的“桑德蘭”在南威爾士某機場硬麵跑道上用龍骨突起的艇底迫降成功,創造了大型水上飛機降落的奇跡。戰後,“桑德蘭”主要用於沿海救生,並參加了朝鮮戰爭、柏林大空運和北極開發等重大行動。

英國“堪培拉”PR9偵察機

PR9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9.51米 機長:19.96米 機高:4.77米

最大起飛重量:25000千克 實用升限:14600米

最大飛行速度:827千米/小時(海平麵)

英國皇家空軍的“堪培拉”PR9是“蚊”式轟炸機的替代型,它是1944年由位於普雷斯頓的英國電氣公司設計的,原型機於1949年5月在沃頓機場完成首飛,1951年5月25日進入皇家空軍第101中隊服役,直到2006年7月31日,最後一架PR9偵察機才光榮退役。作為為皇家空軍在前線連續服務達55年之久的老牌飛機,PR9以極高的作戰適用性,為皇家空軍提供了良好的服務。

家族龐大

PR9共生產了1347架,其中有925架是在英國製造的,除留下773架供皇家空軍使用外,其餘的均出口到美國及澳大利亞。該機有許多型號,其中B.MK1為雙座輕型轟炸機,主要用作飛行試驗機。B.MK2為第一種生產型,機頭鑲有玻璃以擴大視界,便於瞄準,座艙內有增壓設備。PR.MK3與B.MK2相似,用做偵察機,機身比B.MK2的長0.35米,內部載油量增加到8710升,高空照相裝置取代了原機型上的轟炸瞄準具。T.MK4為B.MK2的教練型,采用複式駕駛裝置。B.MK5為B.MK2改型成的靶機,僅改裝1架,未投產。

結構布局

PR9采用懸臂式中單翼,中翼呈矩形,外翼呈梯形。機翼的展弦比較小,為4.3,這樣可獲得最大巡航速度和最經濟的燃油消耗量,而且還可以使飛機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和良好的低速操縱性。它的機翼為鋁合金雙梁結構,機身采用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加強蒙皮結構,截麵呈圓形。機頭部分有增壓座艙,座艙後有一承壓隔板。1951年後,PR9配置了與美國U-2偵察機上使用的同等性能的“電子眼”攝像鏡頭,開始執行偵察任務,其上的“電子眼”可以從15240千米的高度拍攝出高清晰圖像。

飛行紀錄

“堪培拉”PR9飛機在皇家空軍服役的頭10年中,就打破了19項飛行紀錄和3項高度紀錄。如:它是第一架在一天內完成橫跨大西洋往返飛行的飛機;從英國到澳大利亞僅用了22小時;能在18288米和21336米的高空飛行等。

武器裝備

在執行轟炸任務時,PR9的彈艙內可載6枚454千克炸彈。另外,兩側翼下掛架上還可掛907千克炸彈載荷。執行遮斷任務時,可在彈艙後部裝4門20毫米機炮,前部空餘部分可裝16個11.4厘米的照明彈或3枚454千克炸彈。改進後的PR9不僅可以攜帶“北方”AS-30空-地導彈,還可以攜帶核武器。

日本川西H8K“艾米麗”偵察機

H8K1偵察機技術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