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是美國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製造的四發渦扇式多用途戰術運輸機。它可在前線簡易機場跑道上起落,向戰場運送或空投軍事人員和裝備,返航時可用於撤退傷員,改型後還可執行各種任務。C-130投入批量生產後至今已生產了35年,是美國最成功、最長壽和生產最多的現役運輸機,並享有“大力神”的美譽。
研製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和盟國的矛盾逐漸激化,為了向盟國加壓,蘇聯封鎖了所有通往柏林的陸上道路。但盟國開始從空中運送救援物資的行動,打破了蘇聯的計劃。“柏林事件”使各國充分認識到空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美國於1951年向各大飛機製造公司發出新型運輸機的技術招標,最後洛克希德公司的L-206方案被選中。原型機YC-130於1954年8月試飛,後定型為C-130。美軍訂購了27架,首架量產型C-130A在1955年4月首飛,1956年12月開始交付美國空軍的戰術空運聯隊。
主起落架艙
C-130 的主起落架艙設計得很巧妙。起落架被收起在機身左右兩側突起的流線型艙室內。這樣使得起落架艙不但不會占有機身的空間,方便貨倉設計,而且使機體的結構連續而完整,強度增大。同時,左右主輪距較寬,在不平坦的簡易跑道上穩定性好。此外,C-130的起落架艙內還裝有用於啟動4台主發動機的輔助動力裝置,在戰地條件下不需要地麵設備的幫助就可以起飛或移動。
意義重大
C-130被看作是現代運輸機的“鼻祖”,它采用的高單翼、四發動機、尾部大型貨艙門的機身布局,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型運輸機的設計“標準”,此後絕大多數中型運輸機都沒有跳出這個設計模式,眾多的重型運輸機也采用了相似的設計。
貨艙門
C-130的貨艙門采用了上下兩片開啟的設計,能在空中開閉;在空中艙門放下時是一個很好的貨物空投平台,尤其是掠地平拉空投的時候,在地麵又是一個很好的裝卸坡道,而且該艙門也是整機氣密結構中的重要一環。
優秀家族
除了基本型別C-130A、B、E、H外,C-130目前已經發展出了幾十種改型,包括各種專用型(如用於試驗研究、軍援出口等)、武裝型、電子型(用於空中指揮、控製和通信等)、特殊任務型、空中加油型、海上巡邏型和各種民用型,至今各種型別累計生產量已近2000架。作為美軍運輸機中的主力,C-130還被全球50多個國家采購,可以稱得上是美國出口武器中的“搶手貨”。
世界記錄
C-130H-30保持著2個世界航空航天協會的該級別的世界飛行記錄和1個美國記錄,分別為:一次通過可以連續投下24個集裝箱,總重19624千克;一次通過可以空投一個完整的榴彈炮班組(包含三隻貨盤上的裝備及8名傘兵);一次空運可以空投92名全副武裝的傘兵。
美國洛克希德C-141“運輸星”運輸機
C-141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48.74 米 機長:51.29 米 機高:11.96 米
最大起飛重量:155551千克 最大航程:10280 千米
最大巡航速度:911千米/小時 乘員:4人
動力裝置:4台TF33-P-7 渦輪風扇發動機
20世紀60年代,為了滿足“全球戰略”迅速向全世界部署軍隊和保證供給的需要,美國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研製出了大型遠程軍用運輸機C-141。該機是世界上第一架以渦扇發動機為動力的運輸機,1965年服役後,先後取代了C-135、C-124和C-118等型運輸機,成為美國戰略空運部隊運輸重型軍用物資的主力。
性能特點
C-141的機身龐大,截麵呈圓形,機頭為鈍圓形,駕駛艙背部有前高後低的條狀方形突起。它的上單翼為懸臂式,有下反角;尾翼采用全金屬T形結構,平尾位置較高,安裝於垂尾頂端,與伊爾-76類似。動力裝置為4台TF33-P-7 渦輪風扇發動機,分別裝於兩翼的4個翼下吊艙內,進氣口為圓形,有進氣調節錐突出於進氣道唇口,最大速度為916千米/小時,轉場航程達10278千米。
載重量大
C-141的載重量也很大,最大載重達40439千克,可以載154名士兵或124名傘兵,或80名擔架傷員及8名醫護人員,還可裝載輕型坦克、卡車、火炮等重裝備。它的貨艙設計非常合理:在運送車輛、小型飛機等帶有輪子的貨物時,工作人員可以使用平坦的貨艙地板;但也可以快速地更換成帶有滾軸的地板,方便裝卸箱裝貨物等。在運送人員的時候,可以在艙壁上加裝臨時座椅,也可以在地板上加裝座椅。
兩種型號
C-141有A型和B型兩種型號。A型為基本型,B型是A型的加長型,機翼前加長4.06米,機翼後加長3.05米,從而使貨艙容積增加61.48立方米,裝載能力提高30%。此外,它還改裝了機翼根部整流罩,使升力分布更加合理,提高了飛機的疲勞壽命,改裝後的飛機可延壽12-18年。為加大航程,加裝了空中受油設備。B型的空中加油裝置配合美軍加油機的硬式加油管,能夠在26分鍾裏為飛機加89649公升油料。B型於1979年開始服役,到1986年,所有的A型都改進成了B型。
戰爭風采
C-141參與了從越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的曆次軍事作戰。在中東戰爭中,為支持以色列C-141飛行了421架次、運送了10000噸設備及供給品。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95架C-141中的90%。“沙漠風暴”行動中,C-141與C-5 一起飛行了9855架次,運送了32萬多噸貨物和16萬多人。其中,C-141完成總任務的52.6%,完成兵員運送任務的18.7%、貨運任務的28.5%。科索沃戰爭中,C-141承擔了物資和人員的運送任務。此外,C-141還曾向南極一共飛行了4.5萬個小時,向美國的科學考察基地麥克默多站和新西蘭的斯科特基地運送人員和供應。
目前狀況
從1963年至1968年,C-141飛機共生產了285架,軍用C-141 機(284架)隊在40多年的服役中創造了執行10645726小時的飛行任務記錄,幾乎每架飛機的平均飛行時間為39465小時。另外一架C-141作為民用L-300運輸機使用,並成為一家公司的驗證機,後來由NASA作為機載觀測平台。目前,共有13架C-141飛機在博物院進行展示,另外共有251架C-141飛機退役後被送往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的航空航天維修和再造中心,並最終將在那裏被拆除。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C-5“銀河”運輸機
C-5B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67.88米 機長:75.54米 機高:19.85米
最大起飛重量:380000千克 實用升限:10900米 航程:6033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760千米/小時(在10000米高)
動力裝置:4台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TF-39-GE-IC渦輪風扇發動機
負載量:主貨倉內近120200千克貨物,外加73名乘客或全副武裝的戰鬥人員
載重量為120噸的C-5“銀河”飛機是美軍中載重量最大的軍用飛機,也是一種亞聲速遠程軍用運輸機。C-5“銀河”運輸機在世界運輸機家族中排行“老二”,僅次於烏克蘭的安-225運輸機,由於美軍對C-5情有獨鍾,所以給它起了個綽號叫“銀河”,是希望它能像銀河一樣在空中“恒久永遠”地飛行。
研製背景
C-5“銀河”運輸機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1963年研製的。當時,美國的“全球戰略”確立,1960年,美國空軍提出“特種作戰要求”(SOR-214),按照這種作戰要求,各大飛機製造公司開始設計,參加投標的公司有洛克希德、波音和道格拉斯等。1965年9月,空軍選中洛克希德的GL-500-13-7設計方案,即C-5A。1968年6月原型機首飛,1970年開始裝備。
與眾不同
C-5“銀河”運輸機的油箱容量相當於一個小型的遊泳池。最與眾不同的設計是它的“免下車裝卸服務”,即裝甲車能夠由C-5“銀河”的尾部開進貨艙,並從位於駕駛艙下方的前艙門駛出。C-5“銀河”運輸機可以在戰地跑道上起降,對於大型運輸機來說這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而且“銀河”可以載著100多噸的貨物,穿行在10000多米的高空。
業務範圍
C-5“銀河”運輸機主要用於運載坦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架橋設備等大重量大尺寸設備。美國陸軍師所配屬的各類武器中有97%以上都能由C-5運輸。在上個世紀和21世紀初的幾場局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設備先進
“銀河”的航空電子設備先進。它的多功能電子探測/分析記錄係統可以同時掃描和分析800多個目標點,這在軍用運輸機家族中還不多見。用C-5運輸機改裝的“空中救護醫院”有上下兩層,可以同時接收幾十個傷病員進行初步的手術和護理治療,這也為“銀河”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換骨”求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軍發現好幾架C-5A“銀河”運輸機的機翼後梁出現了裂紋,這個致命的問題促使美軍決定立即更換全部C-5A“銀河”的機翼。改造隻是在原有飛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除了換裝新型的機翼外,還換裝了新型的電子設備,更換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增大飛機的有效載荷等。改進後的“銀河”的編號為C-5B。美軍一共裝備了50架C-5B“銀河”運輸機,20世紀80年代末全部進入美軍服役。
青出於藍
C-5B新型戰略運輸機與C-5相比,最主要的特點是飛機有效載重增大。一架C-5B可運載2輛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或16輛3至4噸卡車,或1輛M1坦克和2輛布雷德利裝甲車,或6架AH-64A 武裝直升機,或10枚潘興式導彈及發射車,或35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汗馬功勞
1989年12月,美軍入侵巴拿馬期間,10天內出動運輸機486架次,空運人員23796名,物資12800噸。1990年8月至1991年1月,美空運力量加上征用的民航飛機,共出動10940架次,向海灣地區運送人員385400名,占此期間抵達海灣的美軍總人數的90%以上;運送物資32.2萬噸,其中44%的裝備物資由C-5承擔。
設備先進
C-5裝有美軍標準通信和導航設備,本迪克斯公司的彩色顯示氣象雷達,3台德爾科公司的慣性導航設備以及特種設備,包括最新多功能電子探測及其分析和記錄子係統,它可同時掃描和分析800多個測試點以及飛行中故障分析、檢修和記錄係統。
波音C-17“全球霸王Ⅲ”運輸機
C-17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50.29米 機長:53.39米 機高:16.79米 實用升限:13715米
最大起飛重量:263083千克 低空巡航速度:648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11600千米(空中加油) 滿載航程:4630千米(空中不加油)
動力裝置:4台普·惠公司的F-117-PW-100發動機
C-17“全球霸王Ⅲ”運輸機是由美國麥道公司(現並入波音公司)最新研製的先進戰略、戰術軍用運輸機。它具有空中受油能力,既能執行遠程運輸任務,又可將作戰物資和裝備如坦克及大型步兵戰車直接運入戰區,同時還以傑出的短距起落性能在前線一般機場起降,為前沿部隊提供後勤支援,它將取代C-141“運輸星”、C-5“銀河”及C-130“大力神”戰略戰術多用型運輸機。
激烈競爭
1980年10月,美國空軍發出了研製新一代戰略運輸機——CX的招標,1981年,波音、麥道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參加投標,經過競爭,8月29日,麥道公司被美國空軍選為主要的承包商。1991年9月15日,C-17運輸機實現首飛。第一架生產型也於1992年5月18日上天。隨著試飛結束,開始轉入批量生產,麥道公司計劃每年至少生產12架C-17。
名字的由來
1993年2月5日,美國空軍宣布給C-17冠以“環球空中霸王Ⅲ”的名字,這是因為在20世紀40年代末,道格拉斯公司生產了C-74“環球空中霸王Ⅰ”與C-124“環球空中霸王Ⅱ”。
連破紀錄
C-17剛一出現就憑借著先進的性能,創造了許多世界航空記錄。它在1993年-1994年的貨運類別中22次創造了爬高和速度記錄;2001年在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創造了13項航空新記錄。C-17創造的最新記錄為:裝載1000千克—40000千克有效載荷達到最大高度;無有效載荷達到最大高度;裝載最大有效載荷飛到2000米;無有效載荷、穩定持久平飛達到最大高度。
性能良好
C-17采用了外吹氣衿翼技術和反推力技術,能在900米長、無鋪築道麵的簡易機場上起飛和著陸,它的主起落架一共有12個輪胎,左右各1組,每組6個輪胎,前起落架有2個輪胎,可以在窄18.3米寬的跑道上起落,能在90×132米的停機坪上運動。C-17的反向推力裝置在飛機靜止時也可以啟動,可以使飛機在27.5米寬的跑道上完成180°的轉彎,也能在傾斜度低於2%的斜坡上後退。
可靠性高
C-17運輸機的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它完全滿足美國軍方提出的至少保證92%的可出勤率,每一次飛行低於20小時的地麵維護,滿負荷任務完成率74.7%,部分負荷任務完成率82.5%的要求。1995年7月,美國空軍對C-17的可靠性、維護性和有效性做了評估,其可靠度高達99%,任務完成率為91%;C-17飛行返航後,例行檢修外的額外檢查率為2%,100架次中有2次,而C-5“銀河”和C-141“運輸星”為40%。
機組人員少
由於C-17的座艙采用先進數字式航空電子係統,該係統包括4個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和兩個通用電氣公司電子部的平顯儀,集中顯示各種信息,減輕了駕駛員的工作負擔。所以機組隻需要3個人,即正駕駛員、副駕駛和貨物裝卸員。
海納百川
C-17運輸機是唯一能空投美國陸軍超大型步兵戰車M2的飛機,也可與其他車輛混合裝載M1主戰坦克。它的主貨艙可裝運陸軍戰鬥車輛:5噸載重貨車兩輛並列,吉普車3輛並列或3架AH-64A直升機。另外,它可由1個人操縱自動將18個集裝貨櫃約78噸重的物資全部從空中投下,也可搭載78108千克以下的各類大尺寸軍用物資,或空降102名傘兵。在飛機的機尾上翹,有1扇左右打開的貨艙門(含貨橋跳板),裝卸效率極高。
結構布局
漆成灰黑色的C-17運輸機具有很美的外觀。在後掠25°的單翼上帶有減少誘導阻力並省油的翼梢小翼,並裝有完備的增升裝置,T形機翼下的4個前軒短艙中裝備有4台普·惠公司的F-117-PW-100發動機,每台推力185.5千牛,在空中不加油時,C-17轉場航程可達8700千米。
技高一籌
C-17的作戰範圍和功能已涵蓋了過去的C-5重型運輸機和C-130中型運輸機所具備的絕大部分空運能力,它裝載的物資是C-130運輸機的4倍。C-130運輸機卸載15.4噸需30分鍾,而C-17卸載69.8噸所用時間還不足30分鍾。與C-5運輸機相比,C-17運輸機能在惡劣的條件下起落自如,且裝卸載方便、快捷。如1996年初在執行波斯尼亞空運期間,薩拉熱窩和圖茲拉機場跑道遭破壞,C-5運輸機不能在這兩個機場降落,而C-17運輸機卻收放自如。
實戰情況
1995年-1996年,美國C-17運輸機在波斯尼亞的使用,進一步證明了軍用運輸機的獨特作用,曆時兩個月,運送了多達19800噸以上的裝備和約6100人的部隊,有力地支援了在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擔負維和任務的北約部隊。
穿越死亡線
1998年,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50周年,麥道公司將新研製的C-17運輸機進行了一次有紀念意義的中國——緬甸——印度的“駝峰”航線飛行。“駝峰”航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東南亞間一條重要的軍用物資運輸機補給線,由於航線要飛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飛的航線。19名曾參與當年“駝峰”飛行的老戰士參加了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