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羌族的民間藝術——刺繡(1 / 2)

刺繡又名“針繡”,古稱“黹”或“針黹”,是在紡織品上以針線反複穿繞形成花紋圖案的一種裝飾工藝。由於刺繡者多為婦女,古代又稱之為“女紅”。中國刺繡源遠流長,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中國刺繡不僅是精巧、絢麗的藝術,更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刺繡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如服裝、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藝術品裝飾等。羌族刺繡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它植根於古老的民間曆史文化,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是羌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這個曆史悠久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直觀性、審美性的象征表現,是羌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羌族刺繡的起源

羌繡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等地出土的陶罐上“繩紋”紋樣和龍溪鄉阿爾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饕餮”紋樣,證明了在岷江上遊古羌族聚居地生活的羌人已經在刺繡中廣泛應用這類紋樣,它為羌繡的起源留下了最早的文明記載。

《商君書·畫策》中也曾記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隋書·黨項傳》中描述“黨項羌者……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由此說明古羌婦女很早以前就善於擰線織錦、挑針繡線,用手工技藝來裝飾美化自己的生活。到了明清時期, 刺繡已經在羌族地區極為盛行,挑花刺繡達到鼎盛時期並逐漸形成體係,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朵奇葩。

二、羌族刺繡的概況

羌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美的民族,羌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穿戴由羌繡圖案裝點的服飾,因此羌繡是羌族服飾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的傳統服飾為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女子的長衫達腳踝處,領口常鑲嵌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繡有圖案花邊,腰束繡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會繡花紋圖案。未婚少女梳辮盤頭,包繡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後再包繡花頭帕,腳穿繡有雲彩和花朵圖案的雲雲鞋。男子一般穿過膝的白色麻布或藍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頭帕,裹羊毛或麻織成的綁腿,係繡花腰帶和鼓肚,腳著草履(用麻或柳樹皮編製而成),也有人穿雲雲鞋或牛皮靴。除此以外,老人的壽衣、壽鞋,小孩的虎兒帽、口水墊、小圍裙,岔口裝飾、帳簾、繡花被麵、唐卡、寺廟神舞刺繡服飾、寺廟殿堂刺繡吊掛等,幾乎都可以成為羌繡裝飾的載體。

藝術起源於勞動,羌族刺繡是羌族婦女在悠久的曆史中,通過日常的生活勞動創造出來的。羌繡表現的內容不僅直接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而且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羌繡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羌寨,婦女從很小就開始學習刺繡,刺繡已成為羌族婦女心靈手巧的一種象征,體現了羌族婦女聰慧的心智和傑出的藝術才能。

羌族刺繡經過長期生活的實踐和提煉,既吸收了漢族挑花刺繡的基本針法,又融合了古羌文化的精髓,它的構圖和色彩運用有著古樸、濃鬱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成為羌族獨特的藝術珍品。在四川民間刺繡工藝中有“南彝北羌”之說,可見其已自成體係。羌族服飾上繡出的各種花紋圖案,都屬於羌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範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是羌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也是我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汶川縣綿褫鎮的簇頭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羌繡之鄉”稱號。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羌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VII—76)。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羌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汪國芳(女)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11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三、羌族刺繡的技法與分類

羌族刺繡的發展史幾乎與羌民族本身的曆史一樣悠久。經曆了漫長歲月的洗禮之後,羌繡已經形成內涵豐富、針法獨到的民間工藝品體係。羌繡所使用的工具十分簡單,除盤金繡需用專製的金屬鑷子外,其餘繡法僅用各種粗細長短規格不一的繡花針。羌繡所用的原材料也很簡單,主要是產自當地的羊毛和劍麻,也有來自內地的各色棉線、絲線、棉布及綢緞。

羌繡的技法大體可分為挑花和刺繡兩類。

(一)挑花

挑花繡是羌族婦女最喜愛的表現手法。挑花又叫架花、撇花,主要在棉布上施技,其針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編挑”三種。在運針過程中,需要根據布麵上的經線和緯線數使針,其要訣為“挑裏看麵”。

“十字挑”是根據布料的經線和緯線,采用十字交叉方法織出花紋,針腳精湛,組圖美觀,但是費時,常用於小麵積圖案。“串挑”又稱鏈子扣,是先將線挽成鏈扣,再用針線固定使其相連構成圖案。“串挑”較省工時,適用於大麵積的圖案裝飾。“編挑”多用彩色絲線,挑與編相兼,緊密排列,美觀大方,但不適合經常洗,多用於飄帶、鞋麵、頭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