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築,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生活方式的影響,部分地區還受宗教信仰觀念的影響,形成了建築樣式多樣、分布廣泛、個性鮮明的特征。在悠久的古羌文化中,石砌建築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古羌文化的載體,是羌族原始宗教、藝術、文化的綜合體現。羌族建築與石頭密切相關,其中技藝最精湛的是石砌的碉樓。
一、羌族碉樓的概況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是羌族人用來防禦敵患、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儲存糧食和柴草等的建築。石砌的碉樓是羌族建築中最為藝術的代表,形成了羌族獨特的建築體係和風格。
碉樓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交通要道、半山脊梁、河穀台地或村寨住房的旁邊,建築材料是附近山上的石片和黏性很好的黃泥土。一般一個羌寨建有四五座碉樓,有的寨子也有十幾座。現在保存下來的羌碉最早的建於元朝,它們牆體堅固、牆麵光滑、棱角筆直、結構精美、風格各異。
二、羌族碉樓的構造
羌族碉樓多為正方形的錐台立體, 也有六角或八角形狀,偶爾會有圓柱體形。羌碉的高度在10米-30米之間,牆體厚約60厘米,由下往上碉樓壁漸漸變薄並略向內收,構成底部寬、頂端窄,上輕下重的建築風格。碉樓內部一般有十多層,每層可容納十多人,每層前後左右都留有觀察孔,孔形外窄內寬,便於觀察和射擊,頂層最上方供奉白石。
三、羌族碉樓的分類
羌族碉樓按功能可分為家碉、寨碉、界碉、廟碉、土司碉、關卡碉、烽火碉、風水碉和紀念碉。從形態上分有四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四角碉樓是起源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碉樓文化形態,而六角碉樓、八角碉樓是最具表現力的碉樓文化形態。羌族碉樓集居住、防禦、防盜、防災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展示了羌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最高水平。位於阿壩州理縣的桃坪羌寨,是羌人石砌建築藝術最典型的代表,被中外建築專家、學者譽為神奇的“東方古堡”。
四、羌族碉樓的文化內涵
在人類的建築史上,建築與文化有著必然的聯係,建築是文化的體現,是文化的媒介和載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文化傳統引導了各不相同的建築理念。羌族這個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用石頭創造了他們自己獨特的建築神話。
羌人世代生活在高山深處,他們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山上的石頭與黃土作為建築的基本材料。羌人壘石築樓時不繪圖,不測算,也不吊線,全憑世代相傳的造房經驗信手砌成。羌族的石砌建築結構勻稱、棱角分明、雄偉堅固、精巧別致,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歎為觀止。石材的厚重與美感,營造出了羌寨民居建築獨特的文化個性,給中國建築史文化及世界建築史文化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五、羌族建築的傳承價值
羌族建築作為羌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羌族建築作為人民防寒保暖、抵禦外敵、安居樂業的堅固堡壘,承載與見證了無數的歡樂與痛苦,是羌族人民美麗的家園,也是羌族悠久曆史的有力見證。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經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後,羌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關懷下,迅速崛起,快速發展,羌族又迎來了她的新生,羌族建築也成為新興旅遊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被人們重新欣賞和審視。
川西高原上的羌家古碉,跨越了幾個世紀的滄桑歲月,見證了古羌民族從戰亂走向安定,從蕭條走向繁榮,從貧弱走向富強的曆史變遷。羌族是一個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古老民族,他們用漫山遍野的石頭記錄了本民族幾千年的滄桑變化和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羌人用普通的石頭傳承了本民族獨特而神奇的文化內涵和宗教信仰,是羌民族神奇建築文化的精髓所在,是解讀我國古建築藝術的珍貴“活化石”。羌族碉樓已經被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