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瘋狂侵略中國,在中國開設通商口岸和瓜分勢力範圍,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喪權辱國,屈膝投降,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共憤,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維新運動,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前提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當時在朝廷中,以慈禧太後那拉氏為首的一派,形成後黨,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一派形成帝黨,帝、後兩黨爭權激烈,光緒皇帝登基之時還年幼,隻有五歲,現在光緒已長大,慈禧不得已才撤簾歸政,由光緒親政。此後的十年間,慈禧經常住在為供她“頤養衝和”而修飾一新的頤和園,表麵上不過問國事,成天寄情於湖光山色之間,但實際上依然大權在握,光緒隻不過是由她擺弄的傀儡,最後的裁奪,還須請示慈禧太後。
朝廷上大批掌握軍政實權的貴族官僚都依附於慈禧太後,他們構成“後黨”。站在光緒這一邊的,隻有他的師傅翁同和,他官位較高,多年任尚書,兩度任軍機大臣,但實權不大。維新運動興起後,資產階級改良派幻想依靠皇帝及其親信大臣的力量推行他們的變法主張。光緒皇帝及其“帝黨”則企圖利用資產階級改良派這股新起的社會力量,通過變法維新,擺脫慈禧太後的束縛,從而掌握實權,來挽救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於是,帝黨與改良派便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聯合起來。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公元1896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他召見康有為商量變法步驟,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許他專司奏事。康有為又舉薦主張變法的同誌數人,如內閣候補侍郎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弟,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光緒皇帝便各賞四品卿銜,讓他們擔任軍機章京,協助主持變法事務。從6月21日到9月11日,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接連頒發了許多除舊布新的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製度;設立學堂,學習西學;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議事;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築鐵路,開采礦產;用新法訓練海陸軍,改革官僚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員等。公元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在變法之前,光緒皇帝曾到頤和園請示慈禧太後,慈禧並未加以阻擾,並且說:“變法也不是要緊的事,但不要違背了祖宗的規章製度,不要損害我們滿洲人的權勢,否則,不可施行。”又說道:“翁同和這個人不可靠,應盡早將他罷免。”光緒皇帝不得已撤銷了翁同和的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翁同和是光緒皇帝的唯一親信大臣,帝黨首領,是皇帝與維新派之間起橋梁作用的人物,翁的罷黜,使光緒失掉了重要支柱,所以,當光緒見到太後的諭旨時,戰栗變色。
變法以後,慈禧也顯示出一副改良派的樣子,不加阻擾,而且當守舊官僚請她阻止變法時,她連笑帶罵地說:“你管這麼多閑事幹什麼?”當光緒覺得慈禧高高在上,事事感到掣肘時,慈禧還托人轉告光緒:“太後不禁止皇上辦事。”其實,慈禧玩弄的是一套“欲取故予”的手法,她的目的是要等到變法激怒一切腐朽的社會勢力之後,一舉撲滅維新運動,連同光緒帝一起搞掉。這一用心,在她的親信榮祿的一段話中講得十分清楚:“我們一直想要將皇上廢掉,隻是找不到一個罪名,不如聽任他反複改革,使天下人共憤,然後一舉將皇上連同帝黨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