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自鴉片戰爭以後,已是日薄西山。慈禧專政後,國勢更加日趨衰敗。一係列割地賠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一些愛國的仁人誌士,紛紛起來提出效仿西歐,實施新法,倡導富國強民的政策,但均遭到以慈禧、李鴻章等頑固派的刁難和鎮壓,使全國反清的鬥爭形勢更加高漲。由一般的民眾組織鬥爭,轉化為有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的革命鬥爭。
最早的革命鬥爭組織是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從1903年夏季起全國又先後湧現出黃興、宋教仁領導的“華興會”;蔡元培、章太炎領導的“光複會”;孫武等領導的“日知會”等等。
1905年夏,孫中山結束了在歐美發動留學生和華僑的工作又匆匆趕回日本。7月的一天,他經一位日本友人宮崎的介紹,拜訪了黃興。兩人一見如故,孫中山暢談革命形勢,並建議“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共同致力革命,當即得到黃興的讚同。宋教仁得知後,也十分讚同。不久,湖北、四川、廣東以及其他一些省的留學生也一致擁護孫中山的主張,組織統一的革命團體。
不久,孫中山在東京邀集留日學生和旅日華僑見麵。與會者不論見過麵,還是沒見過麵的,都對孫中山為革命奔走的業績早有耳聞,紛紛請他先給大家講幾句話。孫中山環視坐在他周圍的為國為民獻身的誌士仁人,興致勃勃地說:“今天,是濟濟一堂!到會同誌都是學業充實,誌氣堅銳,魄力雄厚的人,而且多數能文能武。從事革命事業,一定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我和諸君見麵,第一個感覺就是中國的前途大有希望!”人群中響起一片掌聲,孫中山輕輕揮揮手又說:“現在國內局勢十分危急,列強虎視眈眈。但,我說革命事業怕的是自己內部不統一,這一省想起事,那一省也想起事,各自為戰,這樣,力量不集中,既不能推翻清政府,革命力量也保存不住。列強還會乘機謀利。”
坐在一旁的黃興插一句說:“是這樣!我們華興會想在湖南起義就失敗了,革命要成功,必須組織起來。”
與會者一致同意聯合起來,成立一個組織。孫中山被推舉為會議主席。討論的第一個議題是:這個統一組織的名稱和宗旨。代表們一致同意叫“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宗旨,孫中山想出16個字:“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代表中有少數人對“平均地權”有異議,但經過孫中山耐心的開導,基本上通過了。
第二個議題:擬定一個會員入會的秘密誓詞,當時由孫中山起草,黃興、陳天華略加修改。在誓詞中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接著,孫中山領著代表們莊嚴宣誓。宣誓後,孫中山欣然地說:“可慶可賀,從今日起,我們不是清朝的人啦!”
8月13日,孫中山在歡迎他的千人大會上,用鐵一樣的事實批駁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的陳詞濫調。並號召革命有誌之士絕不能“無所藉手,蹉跎歲月,寸功不展”,隻要“發奮自雄”“易舊為新”,在數十年內不僅“舉西方之文明而盡有之”,而且勝過他們也是可能的。
8月20日下午,在東京市赤阪區靈南阪,日本友人阪本金彌的住宅內舉行了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出席大會的會員有一百多位,大會在孫中山的主持下,通過了同盟會的章程和宗旨。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大會又采用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設立了機構,同盟會下設支部。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不久,同盟會又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民報》,孫中山親自寫了《發刊詞》,他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從此,民族民主革命以更迅猛的腳步前進了。
正當同盟會成立之際,慈禧也玩弄“預備立憲”的政治花招,與同盟會相對抗。慈禧於1905年7月接受了袁世凱的建議,派五位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以做“預備立憲”騙局中的馬前卒。
朝廷準備立憲的消息傳到保皇派康有為、梁啟超處,二人如獲至寶,立即向各地保皇派發出通告改保皇會為“國民憲政會”,鼓吹君主立憲,揚言在中國“隻可行君主立憲,不能行共和革命。”
康有為和梁啟超為師生關係,二人是維新運動的領袖,由於一些原因,康有為變得保守起來,不讚成,民主革命。後來,梁啟超的思想,漸漸向同盟會靠攏。
在這種政治形勢下,孫中山斷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並舉出大量的事實,揭穿清政府玩弄假立憲的伎倆是一個企圖苟延殘喘的卑劣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