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敵我力量的對比及戰爭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到1948年秋,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全軍經過戰爭的鍛煉,新式整軍運動和政治、經濟、軍事民主運動,軍事技術和政治覺悟大大提高;改善了裝備,組成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堅能力,取得了打陣地戰的經驗。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麵積達235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25%。人口168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37%,解放區可以聯合作戰,形成對國民黨軍的包圍;解放區內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後方鞏固,翻身農民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努力生產,支援前線,為戰略決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194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規定解放戰爭第三年殲敵正規軍128個旅(師)左右,把戰爭繼續擴大和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此,要求全軍在第三年準備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
而這時,國民黨軍已下降到365萬人,由於大批部隊擔任守備任務,可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僅有170萬,雖然還統治著全國的四分之三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是由於四麵楚歌,在政治上已經極端的孤立。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放棄“全麵防禦”而進行所謂的“重點防禦”。
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在這個時候,國民黨於1948年8月,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了“撤退東北,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經營華南”,堅持沈陽到10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沈陽,同時亦作撤退準備的作戰方針。
1948年8月,國民黨軍被迫采取重點防禦後,以第二綏靖區部隊11萬餘人守備戰略要地濟南,並準備以徐州地區17萬兵力隨時北援。
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采取“攻濟打援”的方針,以7個縱隊和14萬地方武裝攻打濟南,以8個縱隊(含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共18萬人,準備阻擊徐州援敵。1948年9月16日晚,解放軍發起對濟南總攻擊,激戰8晝夜,於24日攻克濟南,除國民黨政府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部起義外,全殲守敵10萬餘人,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牟仲衍。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遼沈戰役
中共中央對戰爭的形勢做了科學的分析,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東北戰場解放軍主力有70萬人,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共有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3個孤立的地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全國戰局出發,為遼沈戰役製定了主力部隊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封閉國民黨在東北,“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先頭部隊到達北寧線,會同南線部隊,開始包圍綏中、光城、義縣,遼沈戰役正式打響。10月1日,全殲義縣、興城、綏中之敵,主力部隊包圍錦州。蔣介石急忙從華北、山東海運來7個師,加上錦西、葫蘆島守敵4個師,組成東進兵團,10月10日,攻打解放軍的塔山陣地。
解放軍阻擊部隊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塔山阻擊戰的任務;蔣介石又急令駐沈陽的廖耀湘第九兵團11個師及3個旅兵力,組成西進兵團,馳援錦州,被阻擊於黑山、大虎山地區不得前進。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全殲守敵,俘東北“剿總”副司令範漢傑、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以下10萬餘人。17日,被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六十軍的26萬人,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領其餘守軍投誠,長春宣告解放,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回師北上,於10月26日,在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地包圍了廖耀湘兵團,激戰2天1夜,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俘兵團司令廖耀湘、軍長李濤、白鳳武、鄭廷笈等。遼沈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被迫投降,國民黨軍249萬餘人被殲。營口52軍殘敵1萬餘人入海逃跑,11月2日,解放營口,遼沈戰役第三階段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前後曆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並取得了大規模殲敵的經驗;獲得了具有一定工農業基礎的大後方;為解放華北、全中國準備了條件。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為了適應戰略決戰的形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九月會議”的決定,把原各大戰略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隊3類。隨後,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直屬總部。
淮海戰役
英勇的解放軍為了消滅國民黨南線主力軍,造成進軍江南的條件,繼遼沈戰役之後,立即進行淮海戰役。戰役前,集結在淮海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有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下的4個兵團和3個綏靖區部隊,以後又由華中調來增援的1個兵團,共80萬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及中原、華東、華北一部分地方武裝60餘萬人。中共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和領導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以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展開的。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廣大人民的支援下,於1948年1月6日,發起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