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國民黨潰退台灣(1 / 2)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仍不甘心失敗。一方麵妄圖憑借殘餘的軍事力量與其他地方勢力,在長江南岸、邊遠省份繼續抵抗;一麵又設法玩弄“和平”陰謀,爭取喘息時間,以求得逞。

1948年10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11月9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給予增加軍事援助,並發表關於美國政策之堅定的聲明”,並派宋美齡赴美活動,但遭到冷遇,一無所獲。此時,司徒雷登在中國公開進行倒蔣活動,桂係軍閥也乘機逼宮。在這種內外夾攻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聲稱在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的條件下,願意與共產黨“商討停止戰爭、恢複和平的具體辦法”。

蔣介石於1月21日發表文告,聲稱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與共產黨周旋,自己則溜回老家奉化溪口,在幕後策劃反革命部署。計劃三至六個月時間,在江南重新組編訓練200萬軍隊,以圖東山再起。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後,繼續進行“和平攻勢”。1月24日,命令行政院實行“七大和平措施”:將各地“剿總”改為軍政長官公署;取消全國戒嚴令;裁撤戡亂建國總隊;釋放政治犯;啟封被封的報紙雜誌;廢止特種刑事條例,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停止特務活動等。1月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意“進行和談”,並兩次派代表前往北平與石家莊同中共領導人磋商。

李宗仁及其桂係“主和”,其意在逼蔣下台,使人民解放軍停止軍事進攻,以便劃江而治,由桂係掌握半壁江山,與共產黨平分秋色。但蔣介石在“引退”前,已采取措施控製實權,“引退”後仍坐鎮溪口,牢牢握住黨、政、軍、特各要害部門,使李宗仁陷入既不能戰,又不能和的困境。

3月8日,李宗仁迫使親蔣的孫科下台,由何應欽接替行政院長職位。24日,行政院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章士釗、李蒸為和談代表(後加派劉斐為代表),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組成南京政府的和談代表團。李宗仁、何應欽就和談問題,擬定了“和談腹案”,國防部也擬定了“對國共停戰協定最低限度之要求”,作為和談的基礎。其要旨在於“劃江而治”,實現體麵的和平。

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雙方代表經過11天交換意見後,於4月12日舉行了第一次正式談判。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南京代表團提出40多條修改意見。15日舉行第二次談判,中共和談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作為定稿,其中接受了南京代表團修改意見的大半,特別是對戰犯問題、國民黨軍政人員處理問題作了較大的有原則的讓步。規定以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

對於這個協定,南京代表團表示願意接受,並派黃紹和屈武攜協定飛回南京,勸告李宗仁簽字。李宗仁不敢做主,立即派人送至溪口請示蔣介石。在蔣的掣肘下,李宗仁於20日夜致電張治中,要他們向中共提出“臨時停戰協定”,並拒絕在和談協定上簽字。這樣,國民黨政府的“和平”陰謀宣布破產。

國民黨在發動“和平”攻勢的同時,調集了115個師,加緊布置長江防線,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區南進。1月25日,蔣介石在溪口密策,決定把江防劃為兩個戰區,從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以西,由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所屬15個軍20萬人防守;湖口至上海的長江防線及浙贛地區,由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所屬25個軍45萬人防守。此外,還以第二海軍艦隊和280架飛機分屬白、湯,配合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