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多研究和報告對中國未來能源需求作出預測,根據這些預測,202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大約在50億噸標準煤左右。以經濟總量為基礎來預測能源消耗總量,必須考慮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帶來的節能效果。比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中國2008—2035年期間,能源消耗總量的增長率為2.09%。BP報告認為中國未來20年能源消耗總量增長速度為3%。但數據顯示,1990—2010年期間我國能耗總量年平均增長率為3.96%。我國能源需求增長速度降到2—3%水平,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如果以人口總量為基礎來預測能源消耗總量,需考慮城市化、價格等因素對能源需求的影響。
2008年筆者本人按照到2040年15.5億的人口規模,對中國未來的能源消費需求量進行過預測。但是,從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情況看,生育率下降到了1.1,由於年齡結構和生育率的變化,2040年人口在13.5億的可能性最大。這樣對其進行修正:根據高中低人均分別消費油當量7噸、6噸、5噸三個方案,2040年時,中國分別需要消費94.5億噸、81.0億噸、67.5億噸油當量。假定全球能源消費每年增長2%,到2040年時,總能源消費為217.5億噸油當量。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未來發展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球能源產量規模不變,中國發展和消費模式不變,可能要消耗掉全球能源的31.03%—43.45%。其中如果家庭汽車普及和發展很快,並且能源結構不變,則石油的年進口量,將逐步從2011年的2.5億噸,增加到2040年的7到8億噸之間。
(二)鐵礦石的需求與缺口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原料。鐵礦石缺口大,定價機製不穩定,成為製約國內鋼鐵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這裏主要對鐵礦石的未來需求以及國內缺口作一簡要分析。
人均鋼鐵產量是衡量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誌。在工業化初期,人均鋼鐵產量緩慢增長,在工業化中後期會快速增長,工業化完成後會達到一個飽和點,之後開始逐步下降。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鋼鐵消費達到飽和點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一是國家已經實現工業化,一般會滯後一段時期;二是人均GDP達到3500—6000美元;三是產業結構有根本性變化,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要超過50%,且高新技術產業達到一定的水平。統計數據顯示,已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達到鋼鐵消費峰值時,人均鋼鐵產量至少在500kg以上。
中國2011年進入人均GDP5417美元發展階段,人均粗鋼消費量508kg。如果中國工業化在2020年前後完成,但考慮城鎮化遠落後於工業化,以及國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巨大發展差距,預計在未來十年人均鋼消費量增長速度會稍微低於本世紀頭十年,2020年後繼續保持低速的增長,大約在2030—2040年期間,鋼消費量達到最大飽和值。
2000—2008年期間,我國人均鋼消費量的平均增長率為16.11%,1990—1999年期間,該速度為6.09%。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速度的放緩,整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鋼消費量增長率也會下降,2010—2020年期間平均年增長10%左右,2021—2030年年平均增長率下降到6%左右,2030—2040年繼續下降到3%左右。國家《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以7.5億噸作為2015年國內粗鋼導向性消費量。考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潛在增長速度的向下平移以及人口規模低於過去大部分的預測值,我們按照本文的預測值來估計鐵礦石的需求規模。
如果中國在2040年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按照筆者本人在《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中用動態的高中低人均鋼鐵消費水平不同方案的測算,我們這裏再考慮近年人口增長發生的變化,需要使用2040年全世界鐵金屬儲量的19%—29%之間。如果在新增礦產勘探方麵沒有進展,特別是高品位的鐵礦勘探方麵沒有進展,以及不能有效突破低品位鐵礦技術和成本,中國在2040年前,除了將2008年的全國鐵金屬儲量全部用盡外,按照低中高方案,從2013年開始到2040年間,還需要從外部進口75億噸,或者120億噸,或者159億噸金屬鐵,即品位在55%左右的礦石136億噸、218億噸、289億噸。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在2011—2015年間預測中國需要進口的鐵礦石量,年進口在6.85億噸—8.54億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