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未來的人口和資源國際戰略
從國內資源的供應,國土麵積等因素看,中國人口規模在5億到7億規模可能較為合適。但是,地球上不隻是中國一個國家,世界各國之間通過資源和產品貿易,以及人口流動和人員往來,形成緊密的經濟聯係。並且,國家之間,也存在著發展水平、國際市場、資源利用,甚至國防軍事等方麵的競爭。因此,一個國家合適人口規模的確定,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不僅需要從國內人口與資源之間關係方麵考慮,也需要從國家人口和經濟發展的曆史方麵考慮,還需要從該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等方麵分析。
(一)從計劃生育國策轉向鼓勵生育戰略
人口規模和素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在世界關係中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最有活力和最基本的要素。
1.人口與曆史
中國在曆史上,就是一個人口大國。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公元0年左右,中國就有近6000萬人口,占世界人口30%;清1850年時中國人口43000萬人,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達35%左右;由於戰亂和旱災,到清末的1911年,下降到37767萬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口規模達到54877萬人;而到2012年時,人口規模為135404萬,是世界總人口的19.1%。
人口規模、結構及變動與經濟態勢之間有這樣三個關係:從靜態看,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乘以其人均GDP水平,決定了在世界各國中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實力;從人口年齡結構看,青年人越少,老年人越多,這個國家的效率越低下,活力越缺乏,競爭力越弱;從動態看,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下降,其經濟規模會越呈萎縮走勢,其經濟增長將長期陷入低迷。
從世界曆史看,最早興起並在世界上爭奪霸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樣海運技術和裝備發達的國家;後來被人口多於他們的英國所超越,英國憑借綜合的技術進步和工業文明打敗了單純的海洋運輸文明,成為18和19世紀的世界霸主國家;中國在19世紀中葉,有著世界30%多的人口和32%的GDP,為什麼被歐洲和日美等列強所打敗?主要是工業文明征服了農業文明,開放和技術進步的民族,打敗了封閉和技術落後的民族;就吸收接納英國等歐洲國家人口、技術和產業轉移,並在全世界吸納人口的美國,則在20世紀超越了英國,逐步變成了全球領導國家。科學技術及工業文明,與人口規模相結合,是國家競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不乏一些科技發達和工業文明,但人口規模較小的國家,其在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並不占優勢地位。
2.中國未來的人口國際關係
中國未來保持一個什麼樣的人口規模?短期看,確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什麼影響,相反可能還會緩解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然而,從長期看,對中華民族在未來世界上的地位,有著重大的不利和危害:(1)未來形成對中國的人口圍堵態勢。如果未來印度人口達到17億左右;美國人口持續增長,從3億到5億;俄羅斯人口保持平衡,甚至微弱到中速增長;韓國、日本人口規模保持不變,或者微弱增長;而越南、菲律賓等國人口快速增長。最後中國的國際人口關係將表現為:人口年輕化的周邊各國,以及東太平洋美國,對人口極度老齡化、並且日益減少的中國,形成圍堵格局。(2)在21世紀的競爭中,在經濟及其他各方麵從輝煌迅速變為失敗國家。俄羅斯在20世紀的崛起,有賴於其版圖和人口規模的擴大,而今不再成為美國的對手,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俄羅斯解體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非常重要的原因還是版圖的縮小和人口規模因解體而萎縮,並且人口負增長帶動經濟增長乏力。2020年後,想在經濟方麵與美國在GDP上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美國,而且人民幣抗衡美元在世界崛起,這些願望都會因為中國人口的急劇老齡化和減少、經濟走向下行趨勢、貿易額比例下降,成為泡影。並且由於人口急劇老齡化和規模縮減趨勢比日本和俄羅斯嚴重得多,因此國運頹勢可能比日本的經濟衰落和俄羅斯今天的處境還要糟糕。(3)人口老齡化、獨生子女、負債率高和經濟下行,中國未來戰爭中失敗的風險很大。未來世界會沒有戰爭嗎,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再會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利益衝突和曆史恩怨嗎?誰也不敢保證。而核技術的擴散,外太空領域中的軍事競爭,各國武器裝備技術越來越先進,周邊印度、越南等軍備開支大量增加,日本也擬變成正常擁有和運用核武的國家,並且核武技術及原料的儲備隨時可以變成核打擊力量。而遍觀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雖然中國在戰後的劃界方麵,對有的國家做了重大的讓步,但是個別國家得寸進尺,還對中國的領土提出主權要求;而且與一些國家的曆史恩怨不僅沒有化解,還有越來越深的趨勢。一旦戰爭爆發,一個老年人比例很大,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經濟處於萎縮下行,財政養老等負債率很高的國家,能應對和打贏可能爆發的戰爭嗎?失敗的概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