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發展:人口位勢與資源平衡的國際戰略下(2)(1 / 2)

我們的目標是,在2100年,中國人口規模爭取保持在13億,在世界總人口中的比例不低於15%。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持續繁衍、人丁興旺、繁榮昌盛。

(二)資源外部平衡戰略

從中國發展對能源、鋼鐵、淡水、土地等重要資源的需求看,由於人口規模較大,國內儲量有限,除了采取節約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技術,尋找替代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以及形成簡約式的生活方式以外,還需要從外部進口加以平衡。關於中國未來發展中的資源安全,將在本書第八章中,詳細進行討論,這裏不再贅述。

1.美國頁岩氣和中國核聚變革命的變數

美國能源結構的頁岩氣革命,將極大改變世界能源供需版圖,並使與能源有關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由於美國在頁岩氣開采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方麵的進展,在本土形成了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頁岩氣開采,其2011年產量已經占到美國天然氣市場總量的1/4。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位於美國德州休斯頓)公共政策學院(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James A. Baker III的估算,到2030年為止,這一數字很可能會達到一半左右。國際能源署(IEA)在2012年11月12日發布的2012年年度石油展望報告中指出,到2017年,美國很可能取代沙特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美國通過水力壓裂法從地下頁岩中開采的原油越來越多,不斷上漲的產量將使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石油進口量持續下降,最終實現石油自給自足的願望。IEA還預測,2020年美國每天的石油產量將達到1110萬桶,比沙特多產大約50萬桶。美國石油進口將持續下降,北美將在2030年左右成為石油淨出口地區,而美國將在2035年左右基本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從國際能源供求版圖上看,由於美國近年石油消費占全球石油消費的25%,其使用的20%的能源需要進口,如果美國能源自給,對中東的能源需求將大幅度下降。這帶來一係列的經濟影響:(1)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降,像中國這樣進口大量石油用於運輸和工業原料的國家的發展成本將大大降低。(2)遠洋運輸、運油船製造、油氣港口、石油勘探生產裝備製造、煉油等業,都將因美國對國際市場石油需求的減少,而受到重大的影響;(3)國際能源署預測,美國產油量大幅增長將加速國際石油貿易方向的轉變,到2035年,中東近90%的石油都將銷往亞洲。(4)許多國家將隨美國之後而對勘探和開發頁岩氣技術進行投入,先期對開采頁岩氣的企業進行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扶持,逐步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階段,以降低能源進口依存度,提高能源供給的自給水平。

從地緣政治格局看,美國對中東能源的依賴程度將下降,中東在美國國家利益和政治關注度方麵從重到輕,其政治和外交精力就可以從中東抽身,特別是軍事部署方麵,可以將更多的力量從中東轉移出來。這樣,美國就可以將更多的政治外交精力放在亞太區域,特別是將海外軍事力量的60%布置在亞太,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以及環中國周邊。完成其21世紀國際地緣戰略重新部署。而中國如果在能源方麵更加依賴於中東,則美國在中東維護政治平衡的任務就轉移到中國身上,中國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等方麵,需要將更多的精力布置在中東地區。因此,從地緣政治、軍事方麵看,對中國的壓力增大。因此,美國頁岩氣革命和能源的逐步自給,經濟上對中國可能有一定的益處,在國際政治和軍事方麵,則弊大於利。

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06年,EAST實現了第一次“點火”——激發等離子態與核聚變。很快,它就實現了最高連續1000秒的運行,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後又建成HT-7中型超導托卡馬克。其中,HL-2A最高電子溫度達5500萬攝氏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如果速度較快,在2040年到2050年間,甚至可能更早一些,一個用之不竭、清潔無汙染、無爆炸安全隱患的商業發電時代離人類不遠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能源和與之有關的產業結構。

2.土地和淡水缺口外部平衡戰略

土地本身的供求缺口,無法以國際貿易的方式去解決。然而,可以通過農牧林產品的進口來解決土地供給不足的問題。

作為土地和淡水資源都很缺乏的大國,中國可以適度進口農牧林產品,從而大量節約農業需要的淡水,減少因生產和使用化肥形成的汙染。而且在擴大生態和森林麵積,並接受發達國家對農業方麵的財政補貼的同時,還可以騰出一部分土地用以城市工業交通水利等建設,抑製土地和房屋價格。因此,一方麵,在限製轉基因產品進口的同時,適度放開一部分農牧林產品的進口,不失為平衡國內土地和淡水缺口的重要戰略選擇。另一方麵,鼓勵中國企業家到國外建設和經營農場,種植農產品,特別是消耗水資源多的農業產品,運回國內以平衡國內糧食和農產品生產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