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國科技競爭力位勢及差距上(3)(1 / 3)

國內市場是當前中國擁有的不可多得的、不可複製的稀缺資源,是推動國內技術創新和接收國際高端產業價值轉移的重要條件之一。創新經濟學鼻祖熊彼特對技術創新與市場規模有過精彩論述,他認為市場是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引力所在(Schumpeter,1934)。一方麵,市場規模擴大導致企業競爭加劇,由此推動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麵,龐大的市場規模可以分擔昂貴的研發成本,從而降低研發投入風險,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因此,當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市場之一。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顯示,2010年美國通用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在美國的銷售額。同年,肯德基、必勝客等全球快餐品牌在中國內地的經營業績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利潤創造者。另外,中國還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奢侈品市場之一,2010年英國國內奢侈品消費市場的1/3是中國人貢獻的。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近15.7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18.3%。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一個真理: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比如,當諾基亞在全球手機廠商排名還未進入前5名時,它就把中國市場看成了發展的巨大機會,毅然打破各種阻力進入中國市場,而這個市場回饋給它的是:讓它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

中國市場不僅給國外企業帶來了高額回報,同時也成了中國企業技術進步的重要載體。現今成長起來的很多高科技企業無一例外的都是通過技術引進,結合中國市場特征進行本土化,在形成市場規模之後,開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而走向國際市場的(Liu Xielin,2005)。因此,中國日益成長的龐大市場將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不可複製的重要戰略性資源。一方麵,這個市場可以幫助本土企業在技術引進和合作中占據有利地位。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並沒有消除各個國家民族市場的需求結構和特點,而本土企業對本土市場的理解具有特殊優勢。企業創新研究指出,企業成功不僅由技術決定,還有至少一半是對市場理解來決定的(Almeida,1996;Nelson & Winter,1982)。因此,中國企業可以憑借自己對中國市場的理解,結合外商技術取得競爭優勢,並從中不斷學習提高技術能力。另一方麵,由於中國和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原因,發達國家很多在西方看來已經過時的技術,在中國仍擁有廣闊市場。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到2034年,全球平均GDP將從現在的8000美元增加到21300美元,世界的經濟中心將逐步轉向亞洲,全球57%的GDP將在亞洲產生,中國、日本和印度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領導者。屆時,全球中等收入階層(人均10美元/天)從現在的18億增加到32億(2020年),和2030年的49億,其中85%將來自亞洲的中國、印度和印尼等國(Kharas,2010),中國中產階層的增長情況見圖4-5。

數據來源:OECD(2010)。

圖4-5 中國未來20年中產階層成長情況

這對中國企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啟示:一方麵,中國日益擴大的高收入階層的需求可以通過發達國家已有技術來滿足,因此技術來源可以向大量發達國家支付低廉費用,甚至免費獲得。另一方麵,與國外企業相比,本土企業開發利用這個市場具有獨特優勢。他們可以把對本土市場的理解轉化為產品的特定功能結合廉價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如果充分利用這個優勢,中國企業可以讓自己的產品在中國市場很快獲得普及,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積累資本,並改變要素結構使其中不斷成長出核心技術,甚至技術標準,為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