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新格局與中國產業的調整和發展
全球金融危機後,新的世界產業結構變動、產業分工和貿易結構是什麼呢?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該如何應對,如何發展和布局自己的產業呢?
(一)全球產業結構變動格局與機遇和思路調整
從全球產業結構大的變動趨勢和格局來看,除了北非海灣產油國外,大約有四個階梯。第一個階梯是發達國家,歐美日等國在後工業化階段發生了上述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個階梯是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進入後工業社會不久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產業空心化並不十分嚴重,一些產業在向第三個階梯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全球金融危機後,主要是提升產業水平,放慢轉移速度,防止產業空心化。第三個階梯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等新興發展國家。但是,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的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差異較大。中國和印度處在工業化前後進程中,其中中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南亞和非洲轉移;巴西工業化進程快要結束;俄羅斯的工業結構偏重重工業,普京也提出再工業化的戰略。第四個階梯則是南亞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在早期和中期階段,承接世界各國的產業轉移,特別是承接適合自己國情的技術產業的轉移。
目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有三個重要方向:一是繼續推進產業的科技進步,保持其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構成,滿足就業的需要;三是發展綠色產業,實現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
21世紀頭10多年中,發生了美國次貸和歐洲主權債務兩大金融危機。負債過高支撐福利體係、經濟過度虛擬化、稅負過重等等導致失業率上升、財政困難和金融體係出問題。在未來的許多年中,要將過度消費的欠債吐出來,財政要緊縮,福利要減少,經濟會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停止,甚至下降。對中國這樣的國家,最大的不利是外需減少,對外投資的連帶損失。
這對中國產業發展是一個挑戰:即實施近30年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需要調整。這樣的大的變化,全球產業分工與協作需要進行新的布局。大的格局上,中國過去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已經到了需要由內需導向的工業化戰略進行替代的時候了。
(二)中國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戰略
抓住全球經濟發達國家經濟下行與亞太地區經濟上行的機遇期,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思路和戰略,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達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基本經濟製度,不容搖擺不定和隨意改旗變道。從意識形態和觀念方麵,一定要在未來的發展中,堅決執行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製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做到三個避免:一是避免出現大量民營企業移民國外。黨的十八大前,有人片麵理解不搞私有化,甚至提出,要清理原罪,更甚者提出,搞共同富裕,需要再來一次“分私營企業家財產”的生產資料公有製革命。這種輿論,使一些民營企業人心不寧,擬尋找能保護人身安全的地方,特別是浙江和廣東等地的民營企業家,大量地申請加入其他國家國籍。二是避免民營企業大量地向國外轉移財產。十八大之前,重慶等地唱紅打黑,尤其是出現一些先關押起來,再進行查證,擴大或者捏造羅列罪名,將民營企業財產沒收充公,補充財政,甚至有關權力機構拍賣補充經費。這是導致2008年到2011年大量民營企業向國外轉移財產風潮的重要誘因。三是避免民營企業轉移產業,使中國民族產業過早空心化。實際上,企業家移民,公司財產轉移向國外,也就意味著製造業和其他產業向國外的轉移。我們鼓勵中國投資“走出去”。但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走出去”,這些企業家們,自己和家庭都移民國外了,國內的工廠關門了,在國外尋找新的投資項目,重新在國外發展產業,這與中國的經濟聯係就斷了。
第二,新格局中中國產業發展的國際戰略。需要認識到的是,在新國際產業革命中,相當多的領域中,技術方麵中國與歐美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是在其他許多方麵,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中國需要及時調整產業發展的國際戰略,一是在產業的科技進步上,實施趕超戰略,利用中國科技研發成本低、人力資源規模大、中國人科研能力強的比較優勢,改革體製,在一些關鍵領域進行自主技術創新;並且,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繼續引進、消化和再創新技術,為我所有和所用。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全麵提高前移中國產業在世界經濟中的科技競爭能力。二是與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區別,我們實施“強工業化及可持續工業化”戰略,促進第二產業的技術升級,重視外資企業在國內產業鏈的水平分工,以及與國內產業和企業的關聯配套,從製造業大國轉向製造業強國,並且使製造業發展經久不衰。三是在發展綠色產業方麵,既重視節能生態環保自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也利用全球重視生態環境的有利契機,要求歐美國家積極轉移此類技術,重視引進消化和再創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利用新的節能減排技術全麵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徹底改變高耗能和高排放的產業格局。四是在保證中國產業不空心化、滿足就業需要和民族工業發展占優勢的前提下,適度放開國內消費品市場和向外轉移一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產業及一小部分特別是低端的製造業,以順應世界產業分工協作和轉移的大格局。五是經濟發展實施貿易和投資走出去戰略,形成中國的跨國公司體係,在全球參與資源和市場的分配,從資源上講,在公平貿易的基礎上,更多地利用全球礦產、土地、淡水等資源,彌補中國發展的資源需要;並且,更多地輸出中國的製造產品,包括服務,以平衡投資和貿易中的進出口,以及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中的國際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