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貿易戰略下(2)(1 / 3)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促進相互合作,為互利共贏提供了可能。貿易全球化下貨物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機構和貿易格局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國際服務貿易地位提升,服務業跨國投資迅速增長。金融全球化的深入,金融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金融交易產品開始多樣化,場外衍生工具市場成為衍生交易的中心,全球衍生市場的合並重組頻繁。國際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份額逐步提高,國際直接投資向服務業集中。跨國公司成為生產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越來越緊密,全球經濟失衡越來越嚴重,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凸顯。經濟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並存,南北差距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突出。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利共贏”成為處理國際經貿關係新準則。

(二)互利共贏貿易戰略的現實要求

從國際層麵來看,龐大的貿易規模和迅速增長的市場份額使得中國繼續實施“出口導向”難以為繼。一方麵,來自於中國產品的競爭壓力和對能源的消耗對他國的經濟安全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麵,來自於中國市場份額快速提高打破了他國的全球貿易關係“均衡”。入世後,中國出口高速增長,貿易順差急劇擴大,這也使得國外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措施迅速增加,針對中國的新的保護措施層出不窮。

從國內層麵來看,“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對生產要素配置優化作用逐步減弱,支持其發展的比較優勢基礎也在逐步弱化,而預想中的“技術溢出效應”也很有限。一方麵,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弱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力都將繼續導致出口成本的持續上升。而能源、礦產資源等的價格上升進一步提升了環境成本,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麵,貿易的效益和利益不高,技術溢出效益不明顯。尤其是對於占據對外貿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其經濟效益較少,對國民經濟的帶動效應也較弱。而且,中國對外來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出口貿易尤其是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並未充分地發揮。

(三)全方位、多層次的互利共贏貿易戰略

從中國未來一個長時期貿易動態的變動過程看,一方麵,中國產業會升級,低端產業向南亞和非洲等國轉移,其中要防止南亞經濟對中國產業和市場的競爭,從現在開始要謀劃形成一定的貿易保護體係和對策;另一方麵,中國技術和質量不斷升級的產品,要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需要反對發達國家實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體係和措施。

從長遠的格局看,中國需要從製造和貿易大國走向製造和貿易強國,戰略和對策:一是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二是隨著自主創新和產品技術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產品及出口服務標準體係,並應用於進出口之中;三是形成完善的商標等知識產權製度,培育和保護民族品牌,增強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四是在國內形成應對國外訴訟的行業司法等組織體係,對國外進口品也形成中國自己的立法、訴訟、調查等司法形式上的保護體係。

第一,互利共贏貿易戰略應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並追求多重目標。國家利益是一國貿易發展戰略所追求的永恒的核心。所追求的多重目標既包括經濟目標也包括非經濟目標,其中經濟目標包括:貿易平衡協調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公平與自由的貿易;非經濟目標則主要包括:國家安全、社會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的對外經濟關係。出口不再被視為追求的目標,而更多地應被視為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戰略目標的調整並不意味著放棄出口,而是強調不再不計成本地發展出口貿易,不再通過扭曲政策的方式擴大出口,強調使各種隱形成本如環境成本、土地成本、資源成本、勞工成本甚至“人民幣成本”都能夠顯示出來,以正常的“比較優勢”參加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