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21世紀中美博弈的收益上(2)(1 / 2)

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需要考慮的:一是開戰雙方的人口、經濟、國土、科技和武裝力量等各個方麵和綜合的國力規模比較。國力大國對國力小國家發動戰爭,代價相對較小,成本低,贏得戰爭的可能性較大;而兩個國力大國之間發生戰爭,就是準備打贏的一方,其付出的代價也將相當高昂,但是,戰爭能否打贏,結果很難預料。二是大國對大國的戰爭,對外動武,要動員龐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用於戰爭,一定是與國內經濟社會體係密切相關。對外打仗,實際是拚國內經濟實力,經濟上與美元、財政、金融、投資、貿易和債務等等相關;社會方麵與戰爭傷亡、就業、社會安撫、社會其他福利等相關。發動戰爭,需要付出基礎性而又巨大的經濟社會成本。

(一)美國部分對外戰爭的代價

我們先來看美國20世紀與中國有關的兩場戰爭,以及進入21世紀後對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成本,以及戰爭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的負麵影響。

1.美對朝戰爭的成本和負麵影響

戰爭總成本4560億美元。從人力資源方麵看,20世紀50年代初,曆時3年的朝鮮戰爭中,美國投入參戰人數572000人,到1953年7月31日,駐韓美軍302483人。不計其他聯合國軍隊的傷亡和失蹤人數,僅美軍陣亡54246人,失蹤8177人,受傷103284人。從財力看,朝鮮戰爭期間直接軍費開支約為200億美元左右。軍需物資大約消耗了7300萬噸以上,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美軍支出的11倍。根據有的學者研究越戰的數據計算,美國20世紀中期,美軍死亡戰士的平均代價為35萬美元,戰後參戰退伍軍人的福利成本平均為37.2萬美元。這樣美軍死亡和失蹤代價為232.2億美元,退伍軍人福利成本為1784億美元。因此,美軍在3年朝鮮戰爭中的直接和間接成本總計約為2216.2億美元。再加上停戰後美軍駐紮費用等,朝鮮戰爭總成本評估數據為4560億美元。

經濟影響:戰爭刺激形成畸性經濟,1953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和蕭條。從朝鮮戰爭對經濟的影響看,在戰爭時期,實施工資價格管製和貨幣發行限製,加強國防采購的擴張,帶動了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增加,失業率從5%以上下降到了3%以下,通貨膨脹率從7%左右,下降到了2%以內,1952年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但是,1953年經濟形勢逆轉,在大約9個月的時間中,工業生產下降了10%,GDP下降了4%,製造業就業人數下降了10%,幾個製造業中的失業人數超過本地勞動力總數的10%。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長達5年左右的衰退期。

2.美對越戰爭總成本和負麵影響

美國對越戰爭總成本為5180億美元。從1964年8月到1975年4月,美國在越南進行了長達10年零8個月的戰爭,投入兵力650000人,其中58220人死亡,1687人失蹤,303635人受傷。根據美國預算管理辦公室的統計,越南戰爭(1965—1973年)的官方實際軍事支出是1347億美元。人力資源死亡損失為204億美元,越戰退伍軍人福利為2200億美元。這幾項支出總計為3751億美元。加上戰爭開始和戰爭後期各一年,越南戰爭美軍總的評估成本為5180億美元。

越南戰爭給美國經濟和社會也帶來了負麵的影響。從失業率看,雖然越戰前一階段,由於軍事工業的擴張和參戰人員增加,失業率從5%以上降低到了4%以下,但是,從1969年開始,失業率開始上升,1975年時,接近9%。而通貨膨脹率,則從1963年的1%左右,上升到1970時的5%以上,到了越戰結束時,則更是上升到了9%。大量的軍事耗資,導致了巨大的財政赤字,使得戰爭期間美國國債上漲到1460億美元,並且形成貨幣和金融危機,導致全球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崩潰。1971年美國國際收支情況惡化,美元信譽受到極大衝擊,爆發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加之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得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使得金價暴漲。越戰後期的兩次危機:一是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於是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誌,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製名存實亡。二是1973年3月再次出現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彙市場不得不關閉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彙率製,實行浮動彙率製,至此,布雷頓森林體係徹底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