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中國地緣環境和對外戰略上(2)(1 / 3)

中歐關係在順利發展的同時,一個逆向的現象值得我們特別關注:歐洲民眾和歐洲的精英階層越來越對中歐合作和中國印象持有負麵的評價。加強和鼓勵中歐社會、民間的交流,在政府間交往的同時,更要注重兩個社會的相互了解和互動交流,這對於形成中歐之間的戰略互信和相互尊重至關重要。對於歐洲民眾尤其是精英階層所持有的“後現代”的理念要抱有必要的寬容和接納,對我們自己出境到歐洲的公民要做好必要的禮節和基本知識的教育,從細致處著手,於戰略處著眼,做好中歐社會交流工作。

第二,支持歐洲邁向統一的進程和努力,必需時提供必要的幫助;積極發展與歐盟核心國家的雙邊關係,依此牽製歐盟的對外政策,將統一進程中的歐盟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在戰略層麵,中國的崛起可與歐洲的統一遙相呼應,從東西兩個方向製衡單極體係。在全球治理方麵,中國可以在一些具體的議題上與歐盟合作,打破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壟斷。當前,中國可以在保障國家利益和歐盟付諸自身有效努力的前提下有選擇的增持歐債,向歐洲地區的實體經濟注入資金,極大引進歐洲技術的力度,幫助歐盟擺脫經濟低迷的困境。

加強歐盟對外政策的研究,尤其是要關注歐洲智囊的相關研究成果,增加對歐洲媒體、非政府組織的了解。具體說來,針對當前歐盟的“利益置換外交”,以更加務實的態度采取相應的政策,保障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對歐盟力圖使27個成員國的對華政策得到有效的協調和統一,避免被中國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調整,中國更加堅定地發展與歐盟核心國家的雙邊關係,尤其中德、中法關係,利用成熟的雙邊關係牽製歐盟整體對華政策的極端轉向。但要避免中國與歐洲大國發展雙邊關係時出現“歐洲國家輪流接受中國的訂單,輪著受益,然後再輪番批判中國的這種怪現象。”

第三,維護歐元的穩定。歐元與美元的較力實質就是全球霸主地位的爭奪。客觀而言,誕生十餘年的歐元尚不是美元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有力的競爭者,歐元的出現正在改變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麵。中國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在中國的外彙儲備中增持歐元,增加歐元的流動性;在中歐貿易中采取以歐元或者人民幣結算的方式,擺脫美元的製約;擴大中歐銀行間的合作,除倫敦外可以考慮在法蘭克福、巴黎等地設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擴大歐元和人民幣的使用,以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給歐元以戰略上的支持;針對國際遊資對歐元的投機活動,中國可以給予必要的支持。

第四,大力發展中歐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在適當的時候籌建中歐自由貿易區。歐洲在基礎工業、高新技術和一些戰略性支柱產業領域擁有極強的實力,這些技術是中國急需借鑒和引進的。增加來自歐洲技術的引進,一方麵可以降低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麵可以增加雙方合作的戰略互信。中歐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雙方的經濟結構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建立中歐自由貿易區不僅可以更大限度地挖掘雙方的貿易潛力,而且也為雙方企業進入對方市場帶來極大的便利,可以更好地促進中歐經濟和戰略互信的發展。

第五,淡化中歐雙方的意識形態衝突。中歐之間意識形態的差異具有根本性,是不可彌補的,但是,在雙方交往中要盡可能做到意識形態衝突的低烈度和可控性,不使意識形態的衝突影響到雙方關係的大局。針對歐洲所關心的人權問題,中國一方麵要堅決抵製歐洲利用所謂的人權議題幹涉中國的內政,另一方麵中歐雙方更要就人權問題建立起順暢有效的溝通協商製度和機製,避免因為人權議題在雙方關係中出現情緒化的傾向。

二、中國在東盟與南海地區的國家利益和中國的南海、東盟戰略

東南亞和南海地區的一些國家不僅與中國有著領土領海的接壤,同時也是中國對外貿易投資的重要合作區域。

(一)中國在東盟與南海地區的國家利益

東盟和南海地區對於中國國家利益的影響更深也更具體,主要有領土領海權益、戰略安全、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力四個方麵。

關於領土領海權益。眾所周知,南沙群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連同這些島嶼周邊的領海也屬於中國的國家領土主權範圍。但是,隨著周邊國家不斷對我島礁和領海提出無理的主權要求,南海問題的爭議已擴大到6國7方的複雜局麵。在南海40多個島礁中,中國有效控製的隻有9個,可謂形勢嚴峻。島礁不僅涉及露出海麵的領土,連同毗鄰海域的油氣、礦藏、漁業和航運等海洋資源一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權益體係,在這些爭端麵前我們的利益涉略不可謂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