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中國地緣環境和對外戰略下(1)(1 / 3)

三、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國家利益與中國的東北亞戰略

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朝鮮、日本、韓國、蒙古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這一地區,中國與朝鮮、蒙古和俄羅斯接壤,與日本和韓國有著緊密的投資和貿易往來,同時,與日本存在著島嶼和領海之爭。

(一)中國在東北亞的國家利益

作為冷戰遺留痕跡最深的東北亞地區幾乎彙集了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國家,大國利益交疊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極為突出成為本地區的兩大特征。對以穩定為前提,以發展為最大政治的中國來說,東北亞地區的國家利益更富有“傳統”的特征:島嶼權益、地區力量平衡、戰略安全再加上中國急需的經濟合作成為中國利益在本地區存在的主題。

在導入本文的主題之前,我們是否可以做這樣一個大膽的假設呢?即,中國與其宿敵日本結盟合作,從而構建全球最為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但是中日兩國之間結盟存在著三個根本性障礙:曆史問題、釣魚島糾紛和美日同盟。曆史問題雖然很難解決,但是我們終究不能讓曆史恩怨代替我們對當今中日關係的觀察和未來的構想。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曆史宿怨?應該既不忘記曆史,也不停留於曆史。最有壓倒性意義的不是曆史,而是維護當今至關緊要的國家利益和未來的國家安全與發展前景。因此,“當我們強大了也有辦法了”,曆史問題會得到一個較好的解決。但是,對於島嶼糾紛和美日同盟,我們除了寄希望於我們自己的發展強大之外,還需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的根本性變化。因此,這種設想變為現實的概率大概還是很低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假設,一個根本的道理就在於東北亞地區對於中國的國家利益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也太複雜了。

同南海問題一樣,在東北亞中國麵臨的第一個涉及國家根本利益的就是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的主權糾紛。應該看到,釣魚島糾紛事實上也在威脅著中國東部運輸通道的安全,尤其是釣魚島處在美國構築圍堵中國的第一條島鏈的中心部位,由於該島嶼的紛爭而使美國製衡中國的同盟體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即美國已經完全協調了日本民主黨政府在應對中國崛起過程中的立場。由此而來的日本擴張軍事力量的努力,使得中國東部海疆所麵臨的軍事壓力增強了。換言之,中國的安全利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損失。

關於經濟利益。中日2012年雙邊貿易總值為3294.5億美元,下降了3.9%,占中國外貿總值的8.5%,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中日雙邊貿易額占日本外貿總額的比例幾乎是第二位的日美貿易總額的2倍。日本在華直接投資累計金額超過了800億美元,是中國除了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外最大的外資來源地。201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達63.3億美元。中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也方興未艾,2007年至2010年,對日直接投資累計金額增加了20倍。目前,中國是日本國債最大的持有國,而日本啟動日元與人民幣實行直接兌換,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首開先河。2012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2151億美元,同比減少2.5%。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1343億美元,同比減少0.1%,自中國進口808億美元,同比減少6.5%,韓順差535億美元。中韓雙邊貿易額占韓外貿總額的比重為20.1%,韓國對中國出口增長率比韓國整體出口增長率高1.2個百分點,自中國進口增長率比韓整體進口增長率低5.6個百分點,韓對華貿易順差同比增長12.1%。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在投資、貿易和產業分工等領域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體係:中國的人力礦產資源、生產車間與市場,韓日的資金和技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體係。中日韓三國關於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也已提上了三國的議事日程,三國之間關於本幣結算也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可以說,在政冷經熱的東北亞地區,中國的經濟利益是與韓日兩國密切連接在一起的。

需要指出的,盡管中國處於東北亞經濟產業鏈的中下遊,但是中國的政治地位卻是三國之中最高的,而且,這種政治地位將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中國要扮演國際舞台上更重要的角色,這種產業升級是必須的,因為很難想象難以在自身所處地區立足的國家會走向更廣的國際舞台。中國在東北亞政治利益的經濟基礎,反過來也印證了中國在本地區經濟利益的基礎性地位和極端重要性。

(二)中國與本地區的利益關係博弈

中國在東北亞所麵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同盟體係及其最近以來的強化趨勢。換言之,中國與東北亞國家打交道時,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就是美國在本地區的存在。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日之間關於釣魚島的糾紛將持久地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兩國關係。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趨勢就是,由日本右翼勢力挑起的這次釣魚島糾紛正在日本國內促使日本民族主義的抬頭和政治力量的整體保守化,而這種趨勢將從根本上挑戰健康的中日關係。受此事件的影響,日本強化其軍事實力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並最終謀求軍事獨立,其結果,中國將麵臨著具體而近在咫尺的軍事威脅。釣魚島所引發戰爭的可能性也會因此而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