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與西亞國家並不存在任何重大的利益衝突,而且,中亞國家作為新近誕生的國際行為體需要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支持,尤其需要借鑒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以管理新生的國家。基於對前蘇聯的曆史記憶和地緣政治因素的考慮,中亞國家需要借助於中國的力量以平衡俄羅斯在本地區的存在,因此對中國的崛起普遍持有一種樂觀和歡迎的態度。這樣就構成了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關係的信任基石。
如前所訴,中亞國家由於自身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在經濟領域依賴於中國,雖然兩者之間不存在結構性的分歧,但在經貿利益分配上還是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尤其是隨著中國商品的大規模湧入,中亞國家擔心自己的經濟體係會被中國商品所衝垮,而一些中國企業注重經濟利益忽視當地社會收益的經營活動也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值得我們關注。
在發展與中國友好關係的同時,中亞國家麵臨著一個兩難困境:經濟上依賴中國,政治和安全上依賴俄羅斯,任何一方在本地區實力的過度強大都會對它們的國家利益帶來潛在的威脅,如何協調與中俄兩國的關係成為中亞國家的頭等外交大事。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中亞國家奉行一種平衡的戰略,借重於中俄的相互牽製來謀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中亞作為嚴重缺水的地區卻與中國有著國際河流的連通,對於水資源分配的糾紛已浮出水麵,成為影響雙方關係的一個因素。
(三)中國的中亞戰略
基於中國與中亞國家雙方關係的特點和中俄中亞的三方博弈,中國的中亞戰略可做如下設計。
在經濟領域,中亞國家向西、南和北發展,並不能與那些國家形成經濟上的互補,向東與中國則可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有鑒於此,中國要進一步密切與西亞國家的經濟聯係,在產業鏈上形成深度的分工合作體係,繼續強化中亞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利用已有的經濟不對稱優勢,在合適的時機,中國可以考慮與中亞國家共建自由貿易區,構建更廣闊的東亞-西亞市場。
在安全合作上,進一步強化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功能,加大打擊“三股勢力”的力度。發揮上合的政治功能,縮小以至於最終取締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基地。最終將上合建成保障國家安全與和平複興的戰略依托。在雙邊關係上,哈薩克斯坦是中亞國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積極發展與哈的雙邊關係,不僅可以起到風向標的示範作用,還可以影響地區合作組織的進程,需要持以特別的重視。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中國一方麵可以幫助中亞國家建設國內的信息網路,完善它們的路網交通設施,另一方麵將國內的道路運輸和管道運輸與中亞已有的運輸係統互聯互通,在硬件設施方麵與中亞形成更為緊密便利的聯係,更好地發揮出“新絲綢之路”的橋梁作用。
七、中國周邊南出與西進戰略之爭
中國戰略界正進行一場事關外交主攻方向的大辯論。學院派的王緝思認為中國應該西進,進行戰略再平衡,而楊毅、羅援等軍方將領則主張南進。這場辯論將影響今後十年的外交方略,因此格外引人關注。
王緝思認為,中美在東亞的競爭已日益呈現某種零和格局。但若西進,中美在投資、能源、反恐、防擴散、維護地區穩定等領域的合作潛力都較大,而且幾乎不存在軍事對抗的風險。在維護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穩定的問題上,美國迫切希望中國提供幫助。
楊毅則認為,中國應采取固北、穩西、安東、拓南的地緣政治戰略,深化和鞏固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確保北部戰略方向穩固無憂;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的平台,確保西部戰略方向不出現大的動亂,穩中求進;確保穩定東部方向陣腳的同時,實現向西太平洋方向的突圍;重點是麵向南海,麵向印度洋,拓展中國的國家利益,經濟作先行,軍事作後盾,外交作周旋,占實地,獲實利。
這場辯論關係到中國外交今後以誰為友、以誰為敵的重大問題,也關係到中國國防外交資源的分配與整合問題。按照王緝思的觀點,既然中國在東部被美國圍堵,不如西進突破,反而可與美國交好。但問題是,中亞地區宗教、種族矛盾激烈,是一個戰略大泥潭,中國若陷入其中,不要說突破,恐怕連抽身都很困難。
尤其是俄羅斯視中亞為禁臠,中國西進勢必與俄國迎頭相撞,與俄為敵,屆時中國將麵臨東部有美日圍堵、西部有俄國對抗的戰略困境之中,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處於最不利的地位。王緝思的西進策略未必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卻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最為有利。中俄戰略協作是美國的心病,如果中俄交惡,將使美國漁翁得利。
相比之下,楊毅的南進方案比較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中國南進麵臨的對手並非強國,而且以經濟戰略為抓手,名正言順。另外,中國對東盟各國的經濟影響力愈來愈大,完全有條件將經濟影響力轉變為政治影響力。事實上,美日印也正積極向東南亞埋手,中國若不及時出手,將失去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