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一、選題背景和研究目的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複雜多樣,長期以來,各地區在自然、曆史、經濟、人文等各方麵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既有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差異,又有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還有城市與農村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世界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經濟實力明顯提升。與此同時,區域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區域差距的持續擴大已構成了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挑戰。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予以高度重視,並采取積極有效的調控手段來縮小區域差距。我國政府也不例外。如何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製定出正確的區域發展戰略,指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一直是中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在《論十大關係》中將沿海與內地的關係,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十大關係之一。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沿海與內地“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第一步,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發展,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第二步,進入小康社會之後,要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經濟的發展,沿海地區要顧全內地發展的大局,從而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人民的共同富裕。隨著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相結合,借鑒國外的區域經濟思想和成功經驗,對中國的區域經濟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1991年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綱要中指出:“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正式提出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政府相繼采取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措施,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2003年我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統籌區域發展”和“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製”的目標和要求。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加強國土規劃,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越來越完善。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需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尤其是財政政策可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擬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展開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一,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地域單元和組成要素,每個地區運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質量。地區差距過大,會製約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速度,而且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原則,無法實現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它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如何平抑日益擴大的區域差距,縮小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實現區域間公平協調的發展,以促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已成為擺在我們麵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第二,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自動實現。理論分析和各國的實踐都證明,單靠市場機製的自發作用是不可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這也是“市場失靈”的表現,因此必須依賴政府的調控手段來發揮作用。財政政策作為政府主要的調控手段之一,通過調配區域資源、調節收入分配格局,來彌補區域發展中的“市場失靈”。然而,目前財政政策在區域發展中的運用並沒有縮小地區差距,反而對地區差距的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分析現行財政政策在區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查找病因,並完善區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調控體係,對於促進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