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國外研究進展

針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國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西方經濟學家分別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關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平衡生產力布局理論。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首次提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應當平衡布局的思想。他指出:“從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的條件這方麵來說,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也不是什麼空想。”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頁。恩格斯在此將生產力的平衡布局作為消滅城鄉對立的重要條件。當然,他所說的大工業在全國盡可能“平衡分布”,並非指絕對平均地分布生產力,而是既要堅持工業的均衡分布,又要承認地區差別,各地工業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把地區間的差別“減少到最低限度”。對於如何實現生產力的平衡布局,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許多基本原則,比較重要的有:全國按照統一的計劃協調地配置生產力;工業生產盡可能接近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交通樞紐;發揮各地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合理的生產力布局應有利於促進工農結合和城鄉結合,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別。馬克思還提出了社會生產協調發展思想,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及其內部要保持相應的比例關係;社會生產客觀上要求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個經濟部門中去,保持一定的協調發展關係,整個國家的社會生產才能健康運行。馬克思的社會生產協調發展思想也適用於認識區域經濟關係,因為區域生產力布局無非是產業布局在空間上的分布形式,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必將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是我國區域經濟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闡述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是以消滅資本主義之後建立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理想社會為前提的,不一定適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社會主義社會。任何理論都不能不顧本國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而照搬照抄,否則隻能產生相反的效果。

西方經濟學家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歸結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區域平衡發展理論,一種是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區域平衡發展理論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平衡發展理解為目標和結果的理論,如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另一類是將平衡發展理解為方法和手段的理論,如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增長論。在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出現之前,占據區域經濟學支配地位的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地區差距是由於市場不完善和阻礙要素流動的製度性瓶頸所造成的均衡機製失靈的表現,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隨著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地區差距將自動消除。該理論顯然忽略了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成熟、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層次有較大差別的現實,因而其單純依靠市場要素的流動和市場機製發揮作用就能實現區域均衡增長的結論,並不適合發展中國家;並且新古典區域均衡增長理論忽略了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因素,發達地區以其現有的優勢更易取得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從而導致地區差距的擴大而不是縮小。1943年,美國發展經濟學家保羅·羅森斯坦-羅丹提出“大推進”理論,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困落後的麵貌,實現工業化,必須實行“大推進”,即在各個工業部門按同一投資率全麵地、大規模地進行投資,從而衝破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增長。1953年,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羅格納·納克斯提出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於收入太低、儲蓄能力較弱和投資引誘不足,而在資本供給和資本需求方麵存在惡性循環,要擺脫貧困的惡性循環,必須同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大量投資,使市場全麵擴大。與羅森斯坦-羅丹不同的是,納克斯主張全麵投資的部門不僅包括工業部門,也包括農業部門;既包括麵向國內市場的生產部門,也包括麵向國際市場的出口部門,而且主張按不同比率來投資和發展各部門。上述平衡發展理論不僅強調產業的均衡增長,還強調在地域上平衡布局生產力,各地區均衡投資,使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趨於收斂。區域平衡發展理論強調全麵投資和平衡布局對衝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性,對急於擺脫貧困的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並被當作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規律而應用到經濟計劃決策中去;但是發展中國家資本和其他要素的嚴重稀缺,使其向各部門和各地區的全麵投資受限,地區間均衡發展也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