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1 / 3)

一、接送團導遊詞

(一)歡迎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大家辛苦啦!歡迎來到我們粵東地區文物古跡最多、潮味最濃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觀光。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M旅行社的導遊N,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P師傅,我們的車號為粵U×××××,請記住。這幾天,由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彼此能合作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要求,請向我們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滿足大家的需求,把服務質量做到好上加好。

現在,我先把遊覽的行程跟大家介紹一下……好了,這回大家可以向車窗外看一看潮州市的市容市貌,是否和大家想象中的潮州形象有出入。現在抵達的位置是潮州市新區,它是潮州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就坐落在這個區域內,它是潮州市區最繁華的區域!

潮州市由兩縣兩區組成,全市總麵積3613.9平方公裏,其中陸域3080.9平方公裏,海域533平方公裏,海岸線長136公裏,人口為254.7萬(2007年底統計數據),可以說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這裏不僅是潮州文化的發源地,而且不少在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文化也在這裏保留下來,它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優秀旅遊城市,具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的美稱。不僅如此,它還擁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瓷都、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中國潮州菜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國家日用陶瓷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重點工藝美術城市、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等很多“城市名片”。

(二)接團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及全潮汕1300多萬(潮州市250多萬)父老鄉親對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潮州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瓷都、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中國潮州菜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國家日用陶瓷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重點工藝美術城市、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千年古城吧!

潮州曆史悠久。把潮汕地區劃定為一個行政區域是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當時的治所就設在潮州。所以說,潮州的曆史有兩千多年。據考古發現,潮州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曆史卻是在6000多年前。

“潮州”一名出現在隋朝初年,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為州,因瀕臨南海,取“潮水往複之意”,命名為“潮州”,義安縣為州治。其後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複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複稱潮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路始置府製,稱潮州府。崇禎六年是潮州府地域最廣、轄屬的縣最多的時期,轄海陽(今潮安縣)、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等七縣和平遠、程鄉(梅縣)、大埔、鎮平(蕉嶺)共11縣(含現在的汕頭、南澳、揭西、豐順)。

潮州曆史上相繼為郡、州、路、府治所在,一直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閩、粵、贛韓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貿易的始發地。潮州曆史悠久,人文鼎盛,曆史上以其山明水秀、河嶽炳靈的自然景色和精巧秀逸、古樸典雅的文化景觀而聞名,被曆代名宦賢士譽為“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相傳吉祥的鳳凰曾棲於此,給潮州帶來瑞氣,故潮州城又稱“鳳城”。

1955年9月,潮汕地區的領導機關所在地由潮州遷往汕頭市並改稱為汕頭地區,自此至1991年12月之前,潮州市隸屬於汕頭地區管轄。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準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楓溪區於1995年底設立管委會並逐步過渡為區)。現全市總麵積3613.9平方公裏,其中陸域3080.9平方公裏,海域533平方公裏。

潮州市現有人口254.7萬(根據2007年市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其中潮安縣108.3萬人、饒平縣97.2萬人、湘橋區34.7萬人、楓溪區10.6萬人。潮州城區從原來的古城區向著西北、西南和東麵方向延伸和擴展。市區麵積從原老市區的8平方公裏擴至38平方公裏。潮州的城市規劃區麵積從原來60多平方公裏擴至168平方公裏。

1986年潮州與雲南的麗江、山西的平遙同時被列入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與它們相比,潮州不是以保留完好的古城格局而出名,而是以它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如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繡、潮州金漆木雕、潮劇、潮州音樂等蜚聲海內外。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相當於本地人口數量的海外潮人對本土的文化起到非常大的傳播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潮州是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如在泰國的曼穀說潮州話是行得通的。

這裏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潮州古城“山不在高”,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鼎立;“水不在深”,韓江一水中分似帶,構成了一幅“水色山光護古城”的壯麗圖畫。這裏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的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有綿延四華裏,號稱“百窯村”的筆架山宋窯遺址;有國內罕見的宋代許駙馬府;有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韓文公祠;有國內漢族地區首座泰式佛殿“泰佛殿”,等等,共有文物古跡72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是粵東文物薈萃之地。這裏還有從北部鳳凰山常年不幹的古火山口——鳳凰山天池,至南部海邊“白鷺天堂”的西澳島自然保護區。這裏也是“十相留聲”(唐代的常袞、楊嗣複、李德裕、李宗閔,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之所,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來過潮州,將中原文化帶進潮州。

潮州曆史文化旅遊資源之所以如此豐富,是因為自1955年9月潮汕地區的領導機構遷往汕頭之前的兩千多年裏,潮州古城一直是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達官顯宦、巨商豪賈居住之地(與現代人一樣,向往發達的大城市),他們在潮州留下的曆史文化積澱十分豐厚,為粵東各市之最。

潮州素有“美食之鄉”的美譽,在世界各地都有潮州菜館,但潮菜價格不菲,在潮州品嚐正宗潮菜則物美價廉。潮菜、潮州小吃、潮州功夫茶,讓每位遊客讚不絕口、流連忘返。每年潮州都舉辦各種形式的美食節活動。

這裏要特別跟大家說明的是,很多傳統的“潮州文化”現在也被稱為“潮汕文化”。如“潮州小吃”有時也稱為“潮汕小吃”,“潮州功夫茶”也稱為“潮汕功夫茶”,等等,但這種稱謂就顯得不夠地道了。

各位朋友,早(午、晚)餐吃得如何?口味習慣嗎?對了,口味清淡是潮州菜最大的特點。因為潮汕地處亞熱帶,背山麵海,氣候比較濕熱,於是本地人養成了一種清淡的飲食習慣,這令好多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感到不習慣,但如果吃過多辛辣的食物會容易上火而致病。早在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被貶潮州的路上就曾經寫信囑咐他的侄孫韓湘:“知你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意思是我此次去南方應無命回來,將來你一定要到瘴江之濱來幫我收屍骨。“瘴”是“烏煙瘴氣”之“瘴”,是有毒之氣的意思,皆因氣候濕熱、人跡罕至所致。千百年來,聰明的潮汕人創造出風味獨特、蜚聲中外的潮州菜,它以烹製海鮮為主、以小吃搭配為輔,以口味清淡、鮮嫩不腥為特色,而且很多用料都要講究新鮮和原汁原味,所以很多在外地的潮州菜館隻能把原料空運送到,這是造成外地的潮州菜價格不菲的一大原因。各位今天駕臨潮汕,除了用我們的團隊餐外,晚上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嚐一嚐地地道道的潮州菜。您還可以品嚐到其他地方沒有的一種飲料——青草水,俗稱“涼水”您去任何一個餐廳,包括我們團隊用餐的地方,都可以問服務員,今天有啥青草水,她會一一介紹給您,什麼沙參玉竹水、老藥桔水、熟地水、羚羊水、石斛水、蓮葉水、蛇舌草水,等等,酒樓或餐廳會根據季節時令的不同為顧客事先準備好這些“涼水”,在有些地方也稱為“涼茶”。它的原料主要是青草藥,其性溫,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作用,不像中成藥和西藥那樣不易掌握,它的功效主要是以清補降火、涼血消毒為主。在潮汕地區,用新鮮的青草藥熬水喝,成了家庭主婦們日常最主要的保健工作,而且在我們的餐桌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用青草藥做成的菜,如麻葉炒蒜茸、苦刺肉碎湯、珍珠花菜豬血湯,等等,所以“薯葉草藥當青菜”是當地的一大特色。

下麵我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潮汕的神文化。在潮汕,諸神崇拜及宗教信仰多姿多彩,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就是神和佛,當地人稱為“老爺”和“佛祖”。而神和佛對當地人來說沒有十分明顯的分別,好多寺廟出現了神佛同坐、佛道合璧的現象,而且神佛、寺廟之多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潮汕人拜神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信神的動機主要是出於保險的心理,因為他們深信萬物皆有靈,不能得罪。初一、十五拜老爺是婦女的日常功課,婦女負責拜神,男人負責賺錢,分工合作。許多人已將拜神變為一種機械行為,人拜我也拜,寧願信其有不信其無,把拜神當作保險手段,多拜一個神,就等於多買一份保險。其實人人拜神與人人都不拜神,效果是一樣的。在庵埠就流傳這樣的故事:土地爺夫婦同時接受了三個人的祈禱請求:在同一天內,曬穀的希望晴天,種菜的要求下雨,漁民乞求有風好行船。三個人都拿豬頭五牲(雞、鴨、鵝、豬肉、魚)做供品送來,土地爺很為難,不知滿足誰好,但又舍不得這些賄賂,土地夫人卻很聰明,出主意道:“夜來落雨日來晴,稻穀會幹菜會青,半夜打風船出港,豬頭五牲到俺家。”第二,神明身上人性十足。潮州有個安濟聖王喜歡賭博,甚至在一次賭博中贏了城西玄武帝的老婆,當作自己的二夫人,每年安濟王出遊經過玄武廟時,玄武廟都要緊閉大門,表示羞愧。第三,以不敬之法敬神。神是根據人的需要造出來的,而且又虔誠地對待他,他就應該滿足人們的要求,真誠地“為人民服務”,如果不盡責盡力,就需要給點壓力,如惠來的盂蘭盆會遊神、澄海鹽灶的拖神、潮州臥石的“舂老爺”。每年正月初九,臥石鄉大老爺三山國王及其夫人等六尊神像便被請到六個神廠裏,初十是三山國王的祭祀日,合鄉家家戶戶都要到神廠叩頭膜拜。初十一是老爺起駕回宮的日子,開始“走老爺”,選出的壯丁有的扛著神像,有的夾住神像,爭相奔逐,一路上不停以神像相撞擊。營神途中,經過幾個埕場,有的人用繩子套住神像的頸項,把神像丟在地上,來回拖著跑,俗稱“絞老爺”;有人輪流將神像抱起再往地上摔,俗稱“舂老爺”,就這樣鄉民們隨心所欲地折磨著平日自己誠心膜拜的偶像。節日過後,神像經重新修整、粉飾後又可以供在廟裏常年祭拜,於是潮州有了一句俗語“臥石老爺,愈營(遊)愈驚”。這又是潮汕一大怪——“敬神要把像拖壞”。第四,迷信活動商業化。什麼廟香火旺盛,就修建什麼廟,對被供奉者的身份、來源、意義幾乎一無所知,或者信口雌黃,或者僅會搬弄一些傳言而已,使人們在迷信上的花費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