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玨句,吳東民書
淺釋:登樓仰望,點點閃爍的繁星離我們很近,鬥轉星移,伸手可摘;極目遠眺,滾滾的江水直瀉海濱,水天一色,蒼茫一片。
18.淩波(東七墩東向)
浪柔蘭槳軟風飽蝶帆張
——(清)丁日昌句,吳善璋書
淺釋:風平浪靜之時駕小舟於江中,柔波蕩漾,蘭槳輕劃。若有勁風吹來,刮得白帆猶如張開雙翅的蝴蝶,鼓翼疾飛。
19.飛虹(東五墩西向)
亭前疊嶂飛千綠江上流波起兩虹
——王釗句,何應輝書
淺釋:亭榭之前,溯流騁望,層巒疊嶂的鳳凰山綠浪滾滾,飛奔而來。順流而下,隻見急流的江上架起的廣濟橋和韓江大橋如兩道彩虹。青山、綠水、彩橋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壯麗圖景。
20.觀灩(東五墩東向)
澄淡由寬蓄空濛自遠橫
——(明)郭之奇句,言恭達書
淺釋:水波的充盈澄淡是因為寬廣的蓄積,景觀的空濛(迷茫、飄渺)來自浩瀚的水域。
灩:水盈溢貌。澄淡:澄明清澈。空濛:迷茫,飄渺之狀。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有“波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也奇”之句。橫:連亙,有廣寬之意。
21.浥翠(東三墩本向)
鱷渡風清波泛綠韓祠雨潤樹搖青
——林誌達撰,張業法書
淺釋:鱷渡吹來的陣陣清風,微波中泛起了蒼翠的濃綠,綿綿的煙雨,把筆架山上的樹木澆得分外青翠。
浥翠,即是翠色四溢。
22.澄鑒(東三墩東向)
觀影舟從梁上過賞心雲在水中飛
——陳錚浩撰,紀老明書,陳永正書匾
淺釋:人置身於橋上俯瞰映在水中的橋梁,當有船隻穿橋而過時,影子宛如扁舟在梁上經過,白雲也仿佛在水中飛翔,真讓人賞心悅目。
23.升仙(東一墩西向)
海月人千裏雲天鶴一聲
——(明)賀一宏句,邵秉仁書
淺釋:仙人乘月色渡過大海去往那與凡人隔了千裏遠的三仙島(即蓬萊、方丈、瀛洲),人們隻聽到雲天傳來的鶴聲。
24.仰韓閣(東一墩東向一樓)
狂瀾人作中流柱瘴海春回八月風
——(清)鄭昌時句,王學嶺書
淺釋:佛老挑起了唐憲宗迎佛骨的狂瀾,韓愈力排異端,捍衛儒家道統,不愧為中流砥柱。被貶潮州,當了八個月潮州刺史,如春風般把這裏的瘴氣吹散。
瘴海:泛指有瘴氣的南方。
25.廣濟橋(東一墩東向二樓)
白浮雉堞三分雨碧鎖虹橋萬派雲
——(清)黃自源句,羅哲文書,盧瑞華書匾
淺釋:從東麵上橋,往西古城一望,煙雨霏霏,遠處城牆如漂浮在白茫茫的煙霧中。凝視大橋,好像一道長虹臥在碧波之上、雲煙之中。
雉堞:指城上矮牆。
四、人民廣場的水形設計簡介
潮州市人民廣場是一個集市政、旅遊、文化、賞景、休閑為一體的生態廣場,是潮州的窗口、潮汕地區的亮點。其音樂噴泉的設計與中心廣場和諧共融。同時也將現代最新科技與設計理念應用其中。整體設計有磅礴的氣勢,有豐富而新奇的水景變幻,更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設計主題: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科學創新。
設計定位: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整個噴泉由左右旱池噴泉、韓江源、雕塑水景、舞台水景和靜水麵大型音樂噴泉組成。整個設計簡潔大方,寓意深刻。我們相信它的建成必將成為潮州重要的人文環保景觀,同時也是潮州繼承傳統、表現今天、連接未來的文化載體。該噴泉共有23種獨立水型,每種水型都可以接受音樂信號的控製,盡顯多姿變幻。而且水型與燈光的變化做到了與音樂四大要素——旋律、節奏、音色、音量的變化保持同步。每種水型在數控閥、變頻器、觸控電機的控製下,在DCS計算機控製係統的指揮下,在五顏六色燈光的照耀下,構成絢麗多姿、變化萬千、有聲、有景、有色的噴水藝術表演,令人流連忘返,歎為觀止。
旱地噴泉的左右兩端設置兩個32米高的主噴,粗壯高縱,震撼人心,象征著潮州人民豪氣衝天,力量銳不可當,追求永無止境。金龍吐水是世界上的高科技成果。在主題雕塑的前麵,如六條空中蛟龍不斷飛舞,與舉世聞名的空中花園有異曲同工之處。隨著華爾茲歡快優美的樂曲,蛟龍像是美麗的少女在表演優美的舞蹈,婀娜多姿,展示了潮州人民幸福、快樂的美好生活。噴泉有的如鯤鵬展翅高飛,矯健有力,象征著潮州人民乘風破浪,鵬程萬裏;有的如孔雀開屏,海風撫琴,造型優美而富動感,寓意著潮州環境的優美;有的如時空隧道、遊戲踏泉,令人興趣盎然,觀噴泉而產生對水的那份奇妙感覺;還有的如焰火噴射、禮花燃放,為廣場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水霧跳泉,此起彼伏,波瀾壯闊,氣勢恢弘,象征著潮州再發展、潮州再騰飛。數控跑泉、世紀追浪,新奇壯觀,極富現代感和極強烈動感,是高科技在噴泉中的成功應用。水花盛開,變幻柔美,象征祥和與繁榮。歡樂跳泉,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激光水幕電影,磅礴壯觀,亦真亦幻,娛樂性極強。
五、激光水幕電影簡介
激光水幕電影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由激光演示係統、放映機係統、高壓水泵和水幕發生器、音響係統組成,在視覺效果上比銀幕電影更生動逼真。它摒棄傳統常用的白布、牆麵銀幕,改用水幕作為投影載體。
水幕是采用大功率的高壓潛水泵和水幕發生器將水以特定形狀的扇麵高速噴出,霧化後形成透明的、具有一定空間厚度感的立體水膜“銀幕”。因此,在將其作為投影表麵時就會有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果,屏幕的視覺穿透性更可使畫麵具有一種虛幻縹緲的立體感覺,再由專用放映機(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到水幕上(各種VCD光盤或水幕專用影片均可在水幕上播放)。影片內容與水麵巧妙地結合,扇形水幕與自然夜空融為一體,使人置身於一種強烈的、身臨其境般的奇幻意境。
激光演示係統是通過將激光器發出的激光束形成的各種圖案投射在噴頭噴出的水幕上,配以音響係統,形成一整套形、聲、色俱佳的多媒體表演係統。激光束由激光控製係統編製的計算機程序控製,可根據不同的要求,隨心所欲地發射出多種多樣色彩豐富的動畫圖形,並將其照射在晶瑩剔透的水幕上,形成斑斕奪目、具有奇異的立體感的影像和聲、光效果。當觀眾在觀摩電影時,影片內容好像飄浮在空中。當人或物出入畫麵時,給人一種三維空間的感覺,好似騰空而起飛向天空或從天而降,人物高大異常,來去飄忽不定,一會兒如在你跟前,一會兒杳無蹤跡。其聲音忽而在左,忽而在右,一會兒近在咫尺,一會兒又遠離千裏。影視效果奇特、新穎,令人神往。
六、公元、公元前、世紀、年代的概念與使用
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係。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稱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采用公元紀年,現在習慣上都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曆史時間,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B。C。(英文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
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200年為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199年,三世紀變成公元200~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與此同理,所不同者,隻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裏,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828年,第一位數為8,8 1=9,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九世紀裏。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2009年,前兩位數為20,20 1=21,所以這一年在公元二十一世紀內。公曆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指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末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上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地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隻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千年,即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940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940 1949-1=2888年,可以把這種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裏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