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最早的人類與藝術(1 / 2)

約3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猿類,這可能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他們雖為林棲動物,但身體已呈半直立狀態,手和腳已有了某種分工。分子生物學和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從人和猿的蛋白質大分子相同的程度看,人和非洲猿類關係最近。據計算,人和猿類分離的年代約距今500萬~300萬年。

人類祖先的出現

在埃及法尤姆發現的原上猿、埃及古猿和在法國等地發現的森林古猿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猿類的代表。到了新生代後期時,東非、南亞一帶地形和氣候發生變化,森林麵積逐漸減少,出現了林間空地和稀樹草原,迫使古猿經常到地上尋覓食物,逐漸習慣於用腳直立行走,從而進入了從猿向人轉變的過渡階段。人類學家稱他們為“正在形成中的人”。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地、肯尼亞的特南堡、中國雲南的開遠和祿生等地發現的臘瑪古猿化石,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他們已經能夠使用石塊和木棒等天然工具,並且產生了最初的語言。

恐龍時代

恐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據科學家研究,它生活於距今約2.3億~6500萬年前的一段時間,在這一時期,各種類型的恐龍曾經是地球的主宰,因此這段時間也被人稱為“恐龍時代”。“恐龍時代”基本相當於地球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出現於三疊紀的中期,而在侏羅紀的時候達到鼎盛。恐龍的種類很多,有凶猛的食肉類恐龍,也有溫順的食草類恐龍;有的身體十分龐大,有的卻非常小巧敏捷。恐龍分布的範圍也很廣,陸地、湖泊、沼澤、天空,都是它們的生活領域。到了白堊紀時期,地球的地質結構和氣候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影響到了恐龍的生存。到了白堊紀末期,也就是6500萬年前左右,在種種複雜原因的綜合作用之下,恐龍這一物種徹底滅絕了,“恐龍時代”也就此宣告結束。

鑽木取火

170萬年前的中國雲南的元謀人已知道用火。在發現元謀人化石的地層中,發現了很多炭屑,小者如芝麻,大者如黃豆,含炭層厚達3米左右。在幾乎與元謀人生存年代相當的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更明顯的用火痕跡。這裏出土了一批不同顏色的動物肋骨、鹿角和馬的牙齒等,經過化驗證明,一些呈深灰色的獸骨是被火燒過的。在英國克拉克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火加工過的火矛,可能是獵取大動物的有力武器。人類最早使用的大概是天然火,後來才發展到人工取火。有的學者認為,約50萬年前,人類已掌握了生火技能,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火的使用,使人吃的食物變生食為熟食,縮短了食物的消化過程,有利於人類體質的發展,對人類的進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氏族公社

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公社開始形成。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人們比較持久地結合,並且要求各集團之間保持一定的聯係。已逐漸定居的人們,又為維持這種聯係提供了條件。同時,人類在實踐中已意識到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對人類體質的危害,於是排斥血緣家族內部的通婚也成為必要。當本族兄弟與姐妹間的婚配遭到禁止,實行族外婚配之後,一個血緣家族就變成了氏族,但一個氏族不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與幾個氏族互行婚配,這幾個互通婚姻的氏族就組成一個部落。在這種婚姻形態下,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係隻能按母係來計算,所以稱為母係氏族或母權製氏族。這是最早的氏族公社,在這樣的氏族公社裏,男女地位平等,但婦女受到高度尊重。這一方麵是因為世係按母方確定,另一方麵是由於婦女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