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初,各省諮議局代表在北京組織"請願國會代表團",向清政府發動第一次請願,要求一年內即開國會,結果為清廷所拒。立憲派又組織"國會請願同誌會",於6月向都察院遞送10份請願書,發動了第二次請願,結果又遭清廷嚴厲訓斥:立憲派仍不甘心,遂利用9月資政院開院之機由資政院請將代表團第三次上奏轉交上達,各省督撫也聯電軍機處,要求開國會和建立責任內閣。清政府在多方壓力下隻得宣布縮短預備立憲期限,於1913年(宣統5年)召開國會,先厘定官製,設立內閣,並下令各省代表團解散,不得再行請願。對此,直隸、奉天等地代表仍不甘心,準備再次請願,遭到清廷嚴厲彈壓。

革命黨人倪映典在廣州策動新軍起義,被清水師提督李準鎮壓;光複會在同盟會之外另行恢複組織,在東京設總部,舉章炳麟、陶成章為正、副會長:湖北革命團體群治學社更名為振武學社;孫中山在美成立"美洲同盟總會",創辦機關報《少年中國晨報》。年底,孫中山與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在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計劃在廣州再次發動起義。喻培倫、黃複生、汪精衛在北京謀炸攝政王載灃,事泄後黃、汪被捕:同盟會員鄧佐治在美國舊金山謀刺考察憲政的海軍大臣載洵未果。

本年,清廷頒行幣製則例,國幣單位定名為"元",暫就銀為本位:湖南長沙再次發生搶米風潮,數萬饑民焚毀巡撫衙門、外國洋行和教堂,並波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旋被鎮壓;山東萊陽等地人民在曲詩文帶領下為抗捐抗稅而發動起義:第二次《日俄密約》簽訂,雙方重申第一次密約中劃分中國東北地區"勢力範圍"的界限,並相約為宰割我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同盟。清廷詔準黎大均等呈請商辦鄂境粵漢、川漢鐵路,批準在湖北設立粵漢、川漢鐵路公司;因達賴出走印度,清廷革其名號;於右任在上海創立《民立報》;詹大悲在漢口發行《大江白話報》,後改名《大江報》。

國會請願運動

世紀初,隨著清政府推行"新政",資產階級愛國運動和革命運動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政治代表也積極行動起來,重新議論起開國會、立憲法的問題:他們認為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改良封建專製主義的政治組織,開國會、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隻有這樣,才能"安上全下",即緩和階級矛盾,消弭革命,抵禦外侮,爭得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條件,並使本階層獲得參政的權益,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這樣,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就成了這一時期改良派的政治綱領及其活動的中心內容,故改良派也被稱立憲派。為此,他們開展了一場延續八九年之久的立憲運動。

立憲派又分為海外和國內兩個部分。海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們受清政府通緝,成為"國事要犯",在國內無立足之地,逃往國外,在華僑中建立保皇會,宣傳保皇、立憲,反對革命,在國內外有相當的影響。這部分人也被稱為保皇派。國內以較大的商辦企業主、商辦路礦公司的主持人以及與他們在政治、經濟上有聯係的知名人士為代表,如大生紗廠和通海墾牧公司的主辦人張謇、浙江鐵路公司總理湯壽潛、湖北鐵路協會首腦湯化龍、首倡湖南"鐵路股東會"的譚延閭等,都是立憲派裏聲名顯赫的人物。同身居國外的立憲派比較,他們有較強的政治、經濟實力,是國內立憲運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

立憲運動的醞釀,起於1903年。這一年,廣西會黨舉起了反清義旗,同時又先後發生了"拒俄"、"拒法"運動和《蘇報》案事件,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在此形勢下,"立憲之說以起"。接著,日俄戰爭和1905年的俄國革命,又給立憲派的要求提供了最新的例證。從此"立憲之聲,洋洋遍全國矣"。在立憲派的鼓動下,一部分漢族官僚出於同滿洲貴族爭奪權力的目的,也先後向清廷奏請立憲;他們並不屬於立憲派,但其活動卻壯大了立憲運動的聲勢,從此,立憲運動也就從醞釀逐漸進人實行的階段。

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預備立憲"。對此,立憲派歡欣若狂,認為多年來倡導的憲政終於有了實現的征兆。為了準備參與政權,立憲派在各地相繼建立起了自己的團體。在國外,康有為於1907年3月改保皇會為國民憲政會;10月,梁啟超在日本東京成立政聞社。在國內,有江浙地區的預備立憲公會、湖北的憲政籌備會、湖南的憲政公會、廣東的自治會等。這些團體的共同目標,就是要求政府召開具有製訂法律、監督政府職權的國會,建立有實權的責任內閣。

可是,通過清政府的官製改革,他們很快發現,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隻不過是"假立憲之名,以行專製之實"。為了迫使清政府真立憲,立憲派聯合起來,采取"匍匐都門,積誠罄哀"的方式,舉行了輪番的國會請願,把立憲運動推向了高潮。

首先提出國會請願問題的是憲政講習所的實際主持人楊度。1907年秋,憲政講習所的主要成員領銜給清廷上了第一份要求速開國會的請願書。1908年,全國各省的立憲派陸續派代表入京請願;一些留學生、海外華僑以至清廷的駐外使節、官僚也紛紛電請或奏請開國會。一時全國上下,形成了一股要求速開國會的高潮。對此,清政府在采取查禁政聞社的嚴厲措施、壓製立憲派的請願的同時,繼續玩弄騙術,許諾定期九年召集國會,公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和"九年籌備清單"。此後各省立憲派都投入籌開諮議局的活動,請願運動遂暫告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