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各省諮議局同時開幕,立憲派取得了合法活動的講壇,決定以諮議局為陣地,再度發起國會請願,同年底,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召集16省諮議局代表在上海開會,決定組成赴京請願代表團。1910年1月16日,"請願國會代表團"33人向都察院呈遞請願書,要求一年內即開國會。清政府以"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程度又未畫一"為理由,予以拒絕。
第一次請願失敗後,請願代表團遵照"誠不已,則請亦不已"的方針,立即部署第二次請願。他們在北京組織國會請願同誌會;在各省召開大會,募集捐款,征集簽名,推選人京代表。據說各省參加簽名請願的竟達30萬人之多。在此基礎上,1910年6月16日,請願代表以全國各種社會團體名義向都察院遞了10份請願書,結果又遭到拒絕,清廷並警告立憲派"毋得再行瀆請"。
第二次請願失敗,立憲派"決為第三次準備,誓死不懈"。8月,各省諮議局聯合會在北京召開,決議向即將開會的資政院提出要求速開國會的提案。9月資政院開會後,立憲派正式發動第三次請願;資政院通過請求速開國會的提案;各省督撫也聯電軍機處,提出速開國會和建立責任內閣的要求。在各方麵壓力下,清政府被迫允許縮短"預備立憲"的期限,將9年改為5年,在國會召開前兩年先成立新內閣,同時下令遣散各地請願代表。
這時,以張謇為代表的江、浙上層分子決定奉命停止請願,其它各省仍然要求再縮短預備期限,但步調已不一致,無法組織起統一的行動。12月,奉天省(遼寧)第四次請願代表啟程赴京,天津學界群起響應。清政府感到形勢緊迫,即下令將正在北京活動的東三省請願代表押送回籍,接著又下達鎮壓學生請願活動的命令,並將天津學界請願活動的組織者溫世霖遣戍新疆。至此,各省立憲派代表紛紛失望而去,各地請願活動被迫停止。
《南社叢刻》出版
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進步的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發起,1909年成立於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清王朝專製統治。早期參加者多為同盟會成員,先後人社者達千人以上,遍布全國各地。每年"雅集"兩次,1910年元月在上海出版《南社叢刻》,不定期出版。柳亞子、高旭、陳去病、蘇曼殊等編撰,設南社文選、詩錄、詞選三大類,專刊本社成員作品,經費靠社費及社員捐助,免費贈送社員,多餘部分對外銷售,發行22集,1923年12月停刊。
南社創建人是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陳去病,江蘇吳江人,字巢南,19(13年赴日本,主《江蘇》筆政,曾參加拒俄義勇隊。1904年回國,先後主持《警鍾日報》、《二十世紀大舞台》、《國粹學報》等刊物。1905年,《警鍾日報》和《二十世紀大舞台》被清政府查禁,陳去病在上海、杭州等地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06年在杭州組織秋社,以紀念秋瑾。高旭,江蘇金山(今屬上海市)人,字天梅,號劍公,1904年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1905年加人同盟會,1906年歸國擔任同盟會江蘇支部長,在上海設立分會機關——夏寓,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先後編輯《覺民》、《醒獅》、《複報》等刊物,後受到清政府監視,遂撤除機關、關閉學校,隱蔽於金山。柳亞子,江蘇吳江人,1903年在家鄉加人中國教育會,隨後到上海愛國學社讀書,1906年加入同盟會和光複會,創辦《複報》,旨在光複中華。1909年,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起南社。
在南社第一次"雅集"上,陳、高、柳商定出版《南社叢刻》,推選陳去病、高旭、龐樹柏為編輯員,第一集於1910年元月出版,陳去病在發刊詞《南社詩文詞選敘》中說:"自古羈人、貶官、寡婦、逋臣、才子、狂生、遺民、逸士,苟其遭逢堪軻,詫傺窮途,誌屈難伸,身存若歿,莫不寄托豪素,抒寫心情。……南社之作,得毋類歟!然而語長心重,本非無疾以呻吟;興住情來,畢竟傷時而涕泣。寥寥車轍,不同幾、複當年;落落襟懷,差比河汾諸老。"表達了南社成員憂國憂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情懷。在第三次雅集上,柳亞子對一、二集編輯體例不滿,提議修改條例,規定按詩、文、詞分類編排,每集詩、文各40頁,詞錄20頁,改選景耀月、寧調元、王鍾麟任編輯員,三人都未到任,第三、四集由柳亞子、俞劍華代編,第五、六、七集由柳亞子一人代編。後因柳亞子提出編輯員為一人製,並自薦擔任,與高旭產生分歧,柳於1912年10月"自請出社",由於缺乏主持人,各項活動難以開展,南社遂重訂條例,規定設南社主任一人,主持社務,由社員選舉產生。1914年5月,柳亞子複社,當選主任。同年下半年,編輯出版第九至十二集。1918年,因社內思想分歧,組織渙散,柳亞子辭去主任職務。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南社中有19名國會議員受賄,威信掃地,同年12月第二十二集出版後,《南社叢刻》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