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社叢刻》的內容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南社叢刻》中刊載了不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作品,充滿革命熱情和犧牲精神。高旭的《醉中寫贈劍華》一詩就充滿革命激情:"鐵血世界仗強力,文字雖工究奚益,生當擲筆取封侯,上馬提刀去殺賊。高生歌泣真無聊,俞生爾亦人中豪,冷落人間兩寶劍,匣中狂吼時未遭。兩劍未知孰利鈍,他連誰竟除……"張光厚《中秋》詩雲:"橫馬蠻刀逼汴梁,金遼妖氣太披猖。如何台閣皆朱子,不見湯陰出嶽王。俠氣成虹臨易水,亂民如鯽起芒碭。蕭郎三十今將到,準備幹戈掃戰場。"作品充滿英雄主義氣概。

揭露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1907年,江浙兩省反對清政府出賣國家權益,掀起保衛滬杭甬鐵路權的鬥爭。高旭寫了《路亡國亡歌》:"諸公知否歐風美雨橫渡太平洋,帝國侵略主義其勢日擴張。二十世紀大恐怖,疾雷掩耳不及防。倘使我民一心一身一腦一膽與之竟,彼雖狡焉思啟難逞強權強。抑何肺肝自壓抑之自聾瞽之取夭劄,開門揖盜禮意將。偌大利權自放棄,不啻贈作陸軍屯駐場。……千年睡獅或者一朝醒,狂呼大嘯起搏擊。危哉諸公何不思,梁亡魚爛今其時。若不轉還大禍至,磨刀礪劍爭來問罪危乎危。"

悼念英烈和抨擊清朝統治者。《南社叢刻》有不少悼念英烈的詩文。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雷鐵壓寫了《哭廣州殉義諸烈士》一詩:"誓抵黃龍聚義兵,複仇匪羨帝王名。卻憐涿鹿幹戈起,辜負昆陽雷雨聲。子弟八幹殉項羽,英雄五百死田橫。胡兒漫喜根株盡,得遇春風草又生。"《南社叢刻》中有不少抨擊清朝統治者的作品,蔡寅《既非顯長官》一詩刻劃出清朝官吏的醜態:"既非顯長官,又非名太史,驁岸入官衙,門狀片白紙。放炮開中門,筍輿竟進裏,直抵花廳口,恭迓如星使。下輿一握手,何曾與半跽,急急延上座,傾耳聽辭首。……借問此何人,聞道一亡士。主人禮何隆,因佗外國士。"把清朝官吏對外國洋人奴顏卑膝的醜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南社叢刻》作為一種文學刊物,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文學主張。南社提倡國學,反對清末沒落的學術風氣。辛亥時期,不少南社成員提出文學要為社會政治服務,提倡民族主義精神,建立愛國主義文學。高旭提出文學作品在內容上要反映時代特征和社會需要,要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民國以後,南社部分成員政治上趨於消極,文學思想逐漸保守。在文學改革方麵,馬君武、蘇曼殊、任鴻雋提出吸收兩方資本主義文化,開創中國新文學道路的觀點,但未被多數南社成員重視。柳亞子等人還提倡"唐風"的觀點,以去除清末文壇上的衰敗氣息,開創新學新風,在南社中引發唐宋詩之爭,社員思想日見分歧。

南社作為近代規模最大、影響廣泛的文學團體,創作出很多在思想上、藝術上有新意的作品,《南社叢刻》成為研究南社和辛亥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重要史料。

廣州新軍起義

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是1910年2月12日同盟會在廣州依靠新軍發動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同盟會在發動西南邊境起義時,部分革命黨人已投身新軍隊伍或各軍事學堂著手運動軍隊,但當時黨人依靠的主力仍為會黨。河口起義失敗後,他們感到會黨組織渙散,難於節製,轉而以運動新軍為重點。

在廣州最早擬利用防營發動起義的是朱執信。朱執信,原名大符,廣東番禺人,1904年留學日本,次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兼書記,經常為《民報》撰文,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反對改良主義,並發表《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和《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的某些內容。1906年他回廣東,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之後,同盟會員葛謙等也深入廣州防營中發展革命組織。1908年11月,朱執信、趙聲等集會,擬乘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死去之機,依靠葛謙等所能掌握的力量發動起義,因計劃泄漏而失敗。

這次事件前不久,倪映典來到廣州。倪映典,一名瑞,字炳章,安徽合肥人。1904年人安徽武備練軍學堂,畢業後又入炮兵學堂。1906年任江南新軍第九鎮炮兵隊官,參加同盟會,後在軍中的革命活動被人告發,隻得離軍南行,因趙聲的關係得任新軍炮兵二營右隊二排排長。以此為掩護,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向下級軍官和士兵宣傳革命,發展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