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幕後操縱的外商已趁高價將橡皮股票脫手,潛離上海,遠走外洋。這時,上海外商銀行宣布停止接受股票抵押,並開始追索以前所做橡膠股票抵押放款。頓時,橡皮股票價格暴跌,股票有賣無買,隨即成為廢紙。
至此,參與投機和卷人橡膠股票抵押款的上海金融業行莊,或者周轉不靈,或者受累倒閉,金融市場發生極大恐慌。著名的正元、謙餘、兆康三家錢莊首先宣告倒閉。緊接著,其他幾家錢莊也陷入困境。上述錢莊所出莊票有很大部分已經流入外國投機家和外商銀行手中。於是,外商銀行出麵要求清政府負責清償債務,否則他們就停止同中國錢莊的資金通融。
為了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機,清政府被迫派上海道蔡乃煌向外商銀行商量借款。1910年8月4日,雙方訂立《維持上海市麵借款》合同,由彙豐、麥加利等9家外商銀行向清政府借款規銀350萬兩。外商銀行所持的上述三家倒閉錢莊的莊票,共值139.9萬兩,由借款中扣除。因此,清政府實際借到的不足211萬兩規銀。除此之外,外商銀行還根據借款合同的苛刻條件,彙集前後倒閉錢莊的未付莊票六七十萬兩,也要求清政府援上述"三莊"成例代為清償。
年10月7日,外商銀行又突然宣布拒絕收受21家錢莊的莊票。第二天,經營國內彙兌有重要地位的源豐潤票號已無法維持,被迫倒閉。這家票號在全國各地有分號17處,倒閉之後所虧欠的公私款項共達2000餘萬銀兩,其影響不僅上海一地,更波及於外埠和別省。清政府無可奈何之下,又派兩江總督張人駿再向上海外商銀行商借《維持江南市麵借款》。
年12月11日,彙豐、東方彙理和德華三家銀行答應借款給清政府。隨後,清政府向上述三家銀行借貸規銀共300萬兩,年息7厘,期限6年,並以江蘇鹽厘擔保。
據估計,通過這次橡皮股票風潮,外國"冒險家"們從中國掠走資金達幾千萬兩規銀。此次股票風潮延續時間之長,影響麵之廣,是中國曆史上史無前例的。
版權問題與《著作權律》的頒布
9月,中美、中日在議訂新商約的過程中,美、日兩國代表向中國提出了保護其國民在華版權的問題。當時清管學大臣張百熙聞訊,急電中國談判代表,予以拒絕。這是中國打開國門60餘年以來第一次關於版權問題與西方各國進行交涉。
中國出現涉外版權問題始於甲午戰爭前後,當時許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並出版中文刊物,因其廣泛介紹了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和政治學說,受到國人的極大推重和關注,故這些書刊多被廣為翻印。1894年英美傳教士的在華出版機構"同文書會"改名為"廣學會",並向中國官方提出保護其出版物的版權問題,得到允準。中國上海的出版機構在出版新書和譯著的過程中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遂也援引"廣學會"之例請求上海道保護其新書版權,也多獲批準。這實為中國現代版權觀念之濫觴。1898年7月,光緒帝根據維新派的請求,對此問題特頒諭旨:"各省市民著有新書,……準其專利售賣。"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了出版界的權利。
年9月,中、英兩國簽訂了《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美、日兩國援引"利益均沾"的原則也開始同中國政府進行談判。談判之前商議內容隻限於經濟方麵,並未涉及版權問題。但在談判過程中,美、日代表根據當時通行的國際版權組織的有關規定,提出這一問題,而當時中方談判代表呂海寰、盛宣懷不僅沒有任何準備,而且也僅懂一些商務知識和一般的國際談判程式,對版權問題並不了解,因此對美、日代表的要求並未加以拒絕。正是在此情形下,張百熙提出了拒絕就此問題談判的建議。
張百熙,字冶秋,湖南長沙人,1847年生,187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編修,曆任國子監祭酒、會試副主考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等要職,1902年為管學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辦。正是這種經曆使他比其他人更明白版權問題的重要和與中國出版事業的利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