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是中國20世紀發展曆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年頭,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此發端。
五四運動起因於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爆發整一個月之際,以6月3日上海工人罷工為標誌,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出現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其與生俱來的階級特點和政治凝聚力為中國革命揭開新的篇章。五四運動以其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特點而彪炳史冊。五四運動更是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因五四運動的推動更大放異彩,在全國各地青年知識分子中得到了熱烈反響。一時間,各種同仁刊物、學生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思想文化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西方各種思潮開始蜂湧進人國門,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觀點在各種刊物上紛然雜陳。而在五四運動之後思想文化界最引人囑目的事件,則是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宣傳與研究漸成熱潮,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中國產生了回應和全新的體味。與此同時,在各種思潮鼓蕩和改造中國的急切心情中,各地青年社團也呈潮湧之勢,組織社團、共同研討,一時成為青年知識分子之時尚。中國知識界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鬥爭中,在對各種世界思潮的介紹、對比與考察中,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追求,一批先進人物的代表如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周恩來等開始在中國的政治舞台和思想舞台上漸露才華,而新文化運動的營壘至此也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化。可以說,五四愛國運動及由此引發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中國社會即將到來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19年也就成為中國20世紀的百年曆史中最讓人回味的一個年頭。
"五四"前夕中國人階級狀況
中國工人階級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的出現而誕生的一個新的階級。中國最早的機器工業是由外國資本經營的。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港口,向中國傾銷棉紗、棉布和煤油等大量廉價的工業品。同時為了便於掠奪原料,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進行就地加工,外國資本家相繼在中國的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建立了船舶修造工業和絲、茶加工業等,到甲午戰爭前夕,外國資本在中國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已達191家,總計雇傭中國工人3.8萬餘人。這是中國第一批產業工人。
中國第二批產業工人誕生於"洋務運動"之中。為了鞏固統治,抵除外侮和內患,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洋務官僚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興辦"洋務運動"。由於軍事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料、燃料和資金以及相適應的交通運輸工業,因此從70年代開始,清政府中的一批官員又采取"官辦"、"官商合辦"和"官督商辦"等形式,建立起一些采礦、煉鐵、紡織等民用工業。到1895年止,洋務官僚所興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企業共有40餘家,共計雇傭工人4.5萬餘人。
與外國資本和洋務官僚興辦近代工業的同時或稍後,中國的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地方官員也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到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興辦的近代企業已達到100多家,主要分布於繅絲、棉紡織、麵粉加工、火柴等輕工業及采煤工業等行業,共計雇傭工人5.4萬多人。這是中國第三批產業工人。
在上述三部分企業中,中國工人總數總計有14萬多人。中國工人階級由此產生。這一時期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時期。
甲午戰爭以後,伴隨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的瓜分勢力範圍的狂潮,各國列強紛紛開始大肆掠奪中國路礦權。從1895至1913年,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采礦場達32個,其中7個較大的煤礦就雇傭工人4.3萬餘人。在此期間,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相繼建立了19家紗廠、55個麵粉廠、11個香煙廠及機器和造船廠等。外國資本在中國經營的廠礦和鐵路所雇傭的工人總數達到了16萬多人。這期間,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在全國興辦實業的高潮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初步發展。到1913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廠總數達到21713個,共計雇傭工人63萬人。與此同時,由民族資本開采的礦區此時也達到6294個,雇傭礦工總數為40萬人。幾類工人總數相加,全國工人總數達到了128萬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有較大發展:棉紡織工業中工人總數達11.2萬人,繅絲行業工人總數達46.6萬人,食品工業工人總數12.2萬人,冶煉工廠工人為8900人,加上外資工廠中雇傭的32.4萬名工人,至1919年,全國工廠工人共有110萬人,全國礦工共有87.2萬人,鐵路郵政工人20萬名,海員16萬人,運輸工人30萬人。1919年全國工人總數達263.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