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出現的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
五四愛國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深人發展。由於巴黎和會打破了中國知識界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幻想,更由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漸次擴大,中國知識界中相當一部分人對西方社會的所謂"公理"、"正義"產生質疑,懷疑乃至否定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轉而向往社會主義,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學說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當時,被人們當做新思潮來介紹的社會主義學說是很龐雜的,除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以外,還有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複的比較、探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通過撰寫文章、編輯刊物、翻譯著述、組織社團等多種形式,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的作用。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曾任《新青年》雜誌編輯,並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1918年7月1日,他在《言治季刊》第3冊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分析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和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本質區別,指出俄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同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文,熱烈地讚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預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革命浪潮是不可阻擋的。1919年5月,李大釗在他主編的《新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係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一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之後,李大釗在《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刊物上發表了一係列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並初步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解釋中國革命和中國思想史上的若幹問題。
陳獨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宣傳者,他主編的《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誌、《每周評論》,積極倡導新文化。1919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宣言》中指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的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之後,他又發表《勞動者的覺悟》、《談政治》等文章,批駁伯恩斯坦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觀點,闡述馬克思主義關於剩餘價值學說、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毛澤東也是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由激進民主主義者逐漸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他在1919年7月主編《湘江評論》時,發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指出改造中國的根本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號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各階層人民起而仿效俄國,組成一個大聯合。毛澤東還在長沙創辦和組織了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宣傳起了重要作用。蔡和森於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麵,也表現得很出色。在1920年初到法國的幾個月內,就"猛看猛譯"了多種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和有關社會主義的小冊子,並著手編寫闡述社會主義理論的著作。正在日本留學的李達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等著作,寄回國內出版,並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等文,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周恩來在因從事愛國鬥爭被捕入獄期間,向同被監禁的進步青年連續講解馬克思主義並介紹了馬克思傳記。他在赴法勤工儉學期間,繼續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在留學生中進行宣傳。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惲代英、瞿秋白、陳望道、鄧中夏、張太雷、趙世炎、向警予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