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傳播新思想的進步報刊大量出版,許多早期宣傳新文化的報刊這時也以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為主要內容。在五四運動後的一年間,全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報刊達400多種。《新青年》雜誌已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每周評論》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一些段落,並在編者按語中強調"階級鬥爭"和"勞工聯合"的思想。《國民》雜誌譯載過《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全文。《晨報》副刊、《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星期評論》、《建設》、《東方雜誌》、天津《覺悟》等報刊,用很多篇幅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1920年3月4月間,《上海生活》和《東方雜誌》先後發表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立即在中國的文化、工、商等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熱烈歡迎。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大量翻譯出版,為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1920年8月,上海出版《共產黨宣言》一書的全文(陳望道譯)。不久,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也相繼翻譯出版。在這前後,翻譯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原著還有:《雇傭勞動與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自敘》(即初版敘言)、《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反杜林論》第三編中的一部分)等。還有列寧的《民族自決》(即《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關於黨綱的報告》、《過渡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即《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建設中的蘇維埃》(即《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節譯)、《鮑爾雪佛克之排斥與要求》(即《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節譯)等。此外,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也陸續翻譯出版,如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階級鬥爭》,馬爾西的《資本論人門》、《馬克思經濟學說》,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逐漸成為新聞媒體乃至社會公認的新思潮。
與馬克思主義學說傳播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團體在全國各地也紛紛出現。1920年3月,李大釗和鄧中夏等在北京大學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組織青年閱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提出推翻軍閥、官僚政府的主張,掀起了改造社會的熱潮,對提高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起了重要作用。在上海,1920年5月,陳獨秀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有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鬆、沈雁冰等。在天津,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等於1919年9月組織了覺悟社,出版《覺悟》雜誌,討論研究新思潮,積極領導愛國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湖南,毛澤東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骨幹,聯合教育、新聞等各界人士發起創辦文化書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銷售大量馬克思主義書報。在山東,1920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在五四運動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全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多達400個。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分別舉行了國際勞動節紀念活動,參加者為學界代表和工界代表。這次紀念活動不僅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範圍,成為有廣泛階層參加的活動,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次最初嚐試,它對於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研究、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漸成長為中國革命早期的骨幹和先鋒,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基礎也由此奠立。
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