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讀主義在中國思想界出現較早。1918年3月,吳稚暉創刊《勞動》月刊,創刊號就選載了《留美工讀會紀略》、《在美之工讀見聞》,隨後該刊又陸續發表了《工讀主義與教育普及》、《工讀主義進行之希望》、《留法勤工儉學會》等。許多文章把工讀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進行了宣傳。五四運動爆發後,"勞工神聖"成為一時流行之口號。工讀主義由此在進步青年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一部分進步社團的迅速成立和青年赴歐儉學運動的蓬勃興起,無不受其潮流的鼓蕩。新村主義為日本人武者小路實篤所創。1910年,武者小路即在東京發刊《白樺》雜誌,鼓吹"新村主義"理想,認為"各人先盡了人生必要的勞動的義務,再將其餘的時間,做個人自己的事"。武者小路還大量撰文,意圖將自己的新村理想推廣到全世界,提出"無論到了何處,隻要勞動,或是執有勞動義務期滿的證據,便不要金錢,可以生活,可以隨意旅行,隨意遊覽,隨意學習"。1919年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日本的新村》一文,第一次向中國讀者詳細介紹了新村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認為新村主義主張泛勞動,提倡協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麵盡了對於人類的義務,一方麵也盡各人對於個人自己的義務;讚美協作,又讚美個性,實為一種切實可行的理想。在周作人的宣傳介紹下,這種無政府、無剝削、無強權、無壓迫、沒有腦力和體力勞動對立的新生活理想正適應了五四一代青年反對強權、追求個性與思想解放的心態,新村主義、工讀主義迅速在中國青年中成為一種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實踐活動。

年7月2日,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成員左舜生在上海《時事新報》刊載文章,建議成立"由少數同誌組織的一種學術、事業、生活的共同集合體",並擬定了加入這種集合體的具體條件。隨後,少年中國學會總會執行部主任王光祈主持,在《時事新報》、《少年中國》等刊物上就該文展開討論,王還在討論中提出了新村的更為具體的設想,其中包括設置菜園、每日讀書時間和翻譯時間等。王光祈將這種菜園子"新生活"迅速移植到城市,來創造"城市中的新生活"——工讀互助團。王光祈認為,工讀互助團這種組織比"新村"容易辦到,也比較切實可行,希望能在各大城市設法推行。工讀互助團的倡議,受到思想、教育界的廣泛支持,列名為募款發起人的,包括顧兆熊、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高一涵、張崧年、徐彥、羅家倫、王光祈等。由於這些思想教育界名人的支持,工讀互助團擬議中的開辦費1000元,很快就募齊了。與此同時,北京組織工讀互助團的消息傳出後,各地先進青年為之向往,有數百人報名參加。有的外地青年,如杭州的俞秀鬆、施存統、周伯棣、傅彬然等人都專程趕來北京參加。1919年底,北京工讀互助團正式成立。對於工讀互助團的宗旨,王光祈在《工讀互助團》一文中,開宗明義地點了出來,即"工讀互助團是新社會的胎兒,是實行我們理想的第一步。……若是工讀互助團果然成功,逐漸推廣,我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逐漸實現,那麼,這次‘工讀互助團’的運動,便可以叫做‘平和的經濟革命"’。對於工讀互助團的《簡章》所貫徹的原則,王光祈作了說明。其內容包括三點:第一,公有製。即"工作所得必須歸團員所有,團體的盈虛利害,便是團員的盈虛利害,團員的痛苦幸福,便是團體的痛苦幸福。因為團員是團體的一部分。"《簡章》認為,社會的一切罪惡都是私有製度發生,要免除這種罪惡,惟有打破私產製度,實行共產。第二,各盡所能。互助團具體規定了工作項目,每日工作、讀書的時間,最初規定每日工作四小時(以後有所延長),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各人要盡其所能。為此,簡章要求工作以時間為標準,不以工作結果為標準。如果甲隻要兩點鍾便可織一匹布,乙需要四點鍾才可以織一匹布,但是甲仍然應該作四點鍾的工,以盡其所能。簡章提出要提倡互助,要強者幫助弱者,智者幫助愚者,在團員中養成互助的習慣。第三,各取所需。《簡章》規定團員的權利是,團員生活必需的衣食住等由團體供給,團員所需的教育費、醫藥費、書籍費等由團體供給,其中書籍歸團體公有。通過貫徹以上各項原則,工讀互助團的理想社會是:人人作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新生活"的方式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政府——於我何有哉!"北京工讀互助團是以北京大學部分學生為主組成的,成立之初共分三組:第一組設在北京大學附近的騎河樓鬥雞坑七號,團員13人。主要有何孟雄、俞秀鬆、施存統等,經營的項目主要是食堂、電影和洗衣3項。其中,食堂設在北京大學第二齋對門,名為"儉潔食堂";放電影主要是利用晚上時間,每星期在女高師演一次,在北大第二院演兩次,在高師演兩次;洗衣項目規定每日60件。第二組設在北京工業專門學校、法文專修館和北京師範學校三校附近的西城翠花街北狗尾巴胡同五號,團員共11人。經營的項目主要有消費公社、小工藝品生產、廚房和洗衣局。其中,消費公社又名北京平民消費公社,最初隻販賣書報,後又增設文具、化妝、日用和食物等,小工藝品主要生產洗發劑、潤麵膏等,廚房主要負責法文專修館的夥食,洗衣局暫定洗左近寄宿舍的衣服。第三組原計劃設在女子高等師範附近,後來租定東安門北河沿17號椅子胡同東口,聚集團員10多人,全是婦女,所以又名"女子工讀互助團"。經營的項目主要有織襪、縫紉、刺繡幾類。這個組的發起較早,從1920年1月20日即招募團員,但正式成立時間較晚,中間經過了一個籌備、試驗階段。第四組於1920年2月4日成立,主要是法文專修館的一些學生因赴法勤工儉學稍有困難,於是將國外工讀變為國內工讀。該組設在東城鬆公府夾道八號,原有10人,後有一人赴法。主要經營項目是食品(售元宵、醪酒及川製醃肉、香腸)、雜貨(販賣學校用具及日常用品)等。北京工讀互助團的成立在全國知識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刊物報導了它的活動,稱讚"工讀互助"是極好的一樁事,把這一樁事充滿在社會上,即可打消社會上的腐敗和惡濁。在"北京工讀互助團"的影響下,許多地區積極籌劃,仿效實行。1919年12月,南京師範學校32名學生發起組織"工讀互助團";次年1月,天津"覺悟社"成員諶誌篤等發起"工讀印刷社";2月,武漢"利群書社"惲代英等發起成立"武昌工讀互助團",北京中國大學教工發起組織"中大工讀互助團",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生發起組織"毅士工讀互助團"。同月27日;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召開籌備會,報告北京、天津等地工讀互助團的進展情況,著重討論了有關工讀互助團的宗旨和辦法,並籌備在複旦、南洋等校附近建立"上海工讀互助團"。3月,廣州女界發起組織"粵女工學互助團"。同月,"新民學會"實際負責人毛澤東提議在長沙創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