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曆史未解之謎(4)(2 / 2)

另一個“食人島”故事說辛巴德及其船員流落到一個奇怪的島上。薛弗林認為這個島也是蘇門答臘。故事說他們被帶到一個村莊,那裏的土人似乎對他們非常友善,而且送上豐富的食物款待他們,所有人中,隻有辛巴德感到這種慷慨事有蹺蹊,因此一點東西也不吃。後來辛巴德看見同伴一個個神誌不清,更深信食中摻了麻醉藥物,日複一日,水手越來越胖,整天懨懨欲睡。最後,辛巴德看見族長的盛宴中有人肉時,才發覺這些主人的不良動機,於是設法逃走。但這時拯救那些被麻醉的水手已來不及了。他最後一次看見屬下的船員時,隻見他們的田野中手腳爬地,在牧人看管下像牛群一樣吃青草。

據薛弗林研究所得。食人習俗在中古時代印度尼西亞群島並非罕見。在這個直接與蘇門答臘島有關的故事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用藥物麻醉受害者。薛弗林報道說,在蘇門答臘北部地區,大麻至今仍是烹飪時采用的一種香草。他認為蘇門答臘是前往附近一個香料港口的必經途徑,而當時阿拉伯人又經常到那個港口交換阿拉伯人製藥普遍采用的樟腦。所以他們一定曾經接觸過食人族及食人族使用麻醉藥。這些經曆極可能成為構思“食人島”故事的素材。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從前有位國王,對婚姻生活感到悲觀失望,因為生怕妻子不忠,所以決定每晚娶一個新娘,到第二天早上把她殺掉,以免她紅杏出牆。莎拉賽達有天晚上不幸被選中,她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當晚就給國王說故事,一直說到第二天早上還沒有完,國王由於想聽到故事的結局,次晨沒有殺她。第二天晚上她雖然說完第一個故事,但第二個故事到天大亮時才說了一半,於是國王再次讓她活下去。如是者一夜複一夜,總共說了一千零一夜。這些據說是由莎拉說的故事即包括神仙故事,也有愛情故事,從此便一代傳一代,聽故事的人聽到這些故事中的奇異情節,都覺得津津有味,整個故事的背景,其實是中古時代的巴格達社會。辛巴德的故事也是從巴格達開始的。

巴格達是762年由回教阿拔斯王朝建立的城市。為一個從埃及伸展至印度的舊教王國首都。當時的統治者哈倫.阿拉悉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君主,亦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哈倫在位23年的光輝事跡和浪漫行徑,就是《一千零一夜》中許多故事的主題,哈倫是音樂與詩的行家,對文學藝術活動常常慷慨資助。《一千零一夜》中有關他的故事,多把他描寫成一位公正、賢明和寬大的理想君主,並說他常常帶幾名親信微服出巡,晚上在巴格達城四處漫步,為被壓迫的人的主持公道,懲罰惡徒騙子。誠然,有些較為刻薄的故事把這位君主說成一名酒徒,但由於《可蘭經》明確定不準飲酒,這種說法很可能是誹謗,而不象是一位虔誠回教領袖所為。

哈倫統治下的巴格達城是《一千零一夜》中許多故事的背景。巴格達是一個富庶城市,積聚了與東方貿易賺來的大量財富。據說巴格達太富庶了,城中不大能找到窮人,就如在無神論者的家裏找不到《可蘭經》一樣。巴格達的上層人物,尤其是他們的妻妾,都過窮奢極侈的生活活,競相鋪張浪費,建造華美房舍,以及花大錢尋歡作樂。國王在宏偉的“金宮殿”裏,過著非常講究,豐盛富足的宮廷生活;神學家,學者和哲學家盡獻精神食糧,彈唱者,說笑者和歌女則供聲色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