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並非純屬虛構,或出於豐富的想象力。這些故事都有一個真實的地方為依據,那個地方又確實曾出現故事中那些人物或那種怪事,事實往往要比小說更出入意料。如今的這一次航行,所有船員可不是故事中的人物,這艘船在波斯灣海岸建成,命名為“蘇哈爾”號,據說蘇哈爾是辛巴德出生地,船員都是阿曼酋長國的阿拉伯人,這次航行前三年,薛弗林乘坐過一艘用木材和皮革造成的11米長小船,從受爾蘭航行到紐芬蘭,從而證明六世紀時一名愛爾蘭修士聖布倫丹可以乘坐類似的小船,在哥倫布之前約1000年到達北美洲。這一次,薛弗林認為有關《一千零一夜》中辛巴德的傳奇事跡,很可能是根據8世紀至11世紀時,阿拉伯航海者的實際經曆而構想出來的。因此,他仿照古法建造了這一艘船,並打算乘這船前往亞洲遠方。他決定沿途以中古時代水手的眼光,觀察所經的這一部分世界。看看他們有些什麼經曆,可讓人編寫辛巴德神奇之旅時誇張成為驚險刺激的故事。
盡管帆船飽受害蟲侵損,鹽分腐蝕和熱帶風暴的吹襲,這艘手工建造的“蘇哈爾”號,竟然航行了七個月仍安然無恙,從阿曼國廣州,航程共9000多公裏。薛弗林造船時遵照的古代造船技術,似乎比一些近代或現代造船術還要高明。便如,船身外麵是用一種防水的樹脂與石灰的混合物保護,裏麵則隻用植物油塗擦椰子纖維繩索以作保養。結果,即使能咬穿最堅實木板,成為後期熱帶船隻克星的船蛀蟲,也沒有對“蘇哈爾”號的船身造成重大損害,所以,這一次航行的主要目的算是達到了,因為薛弗林在航程中找到辛巴德故事與真實世界一些令人興奮的聯係。
例如,辛巴德作第七次航行時,被海盜賣給一個象牙商為奴。後來他被象牙商派去一座森林工作,發現了一處象墓。雖然未經證實的報道曾說有人看見一頭象把另一頭象的骨骼搬到一處不明的地點,但直至今天,仍無人確實知道一頭死去或垂死的象究竟下落如何,因為從來極少有人發現象的屍體。因此,這種動物很可能有一個特別的集體藏屍之處,我們雖然無法知道象墓的確實地點,但這一點認識可能就是辛巴德故事的依據。
另一個故事說辛巴德到了一個後人鑒定為斯裏蘭卡的遙遠地方。他在那裏發現一個由毒蛇保衛的鑽石山穀,但終於能設法逃脫,而且口袋裏塞滿了無數寶石,雖然今天斯裏蘭卡不再開采鑽石,但這個島仍然有許多種寶石出產,例如經寶石和藍寶石。正如在辛巴德故事中所說的一樣。這些寶石是從山穀地下的衝積土層中開采出來的,而清涼潮濕的礦坑,往往是人類躲避熱帶熱浪的上佳藏身之所。同時,據薛弗林發現,今日斯裏蘭卡的寶石貿易大部分仍然由回教徒控製,他們的回教信仰就是七世紀時由阿拉伯航海者傳去的。
在另一次航行中,辛巴德曾在一個叫做“女人島”的地方娶妻和居留。他喪妻時像陪葬品船遭活埋,當然後來逃脫了,而這剛巧與印度古代一度盛行的寡婦自焚殉夫習俗大異其趣。薛弗林認為,描寫這種極不尋常場麵的靈感,幾乎毫無疑問是來自目睹米尼可島葬禮習俗的阿拉伯航海者所述經曆。
米尼可島是印度西部海岸外拉喀地夫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古時一度十分強烈的母權中心文化支配。
辛巴德傳奇故事中最著名的“海上老人”和“食人島”兩個故事。很可能源於中古時代航海者在蘇門答臘的經曆。蘇門答臘位於馬來半島西岸外,是一個像根粗大狼牙棒那樣的大島。在“海上老人”的故事中,辛巴德沉船之後遇見一個坐在溪澗旁邊,全身毛茸茸用樹葉蔽體的動物,辛巴德以為那個動物是個老頭子,便把它背在肩上,幫它渡過溪流,豈料到達另一邊,那個從不說話的家夥不肯下來,隻作出手勢和發出咕嚕的聲音。它用雙腿緊纏辛巴德的脖子,幾乎令他昏厥,然後把他當牛馬一樣驅策。它一麵吃樹上的果實,一麵夾住他,打他。辛巴德後來發現這個役使他的動物雙腳皮膚既粗且黑,它不是老人,而是一頭野獸。過了幾個星期,辛巴德才想出法,誘騙那家夥喝下發酵的果子汁,等它喝醉後將它殺死,才能逃走,薛弗林指出,“海上老人”的形象和蘇門答臘特產的一種頗有智慧的猩猩極為相似。這種猩猩貌似身軀萎縮的老人,腳上皮膚粗黑,日常以果實充饑。此外,雖然動物學家認為這種猩猩是膽怯的動物,但居住在荒僻森林村落中的許多蘇門答臘人,至今仍然害怕這種動物,認為是非常危險的似人生物。